全国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自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血液传播预防措施的落实,以及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后,我国人群的HBsAg 已大幅下降,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
急性黄疸型。在急性感染HBV后4到7周,血清中开始出现HBsAg,这是最先出现的血清学指标。在HBsAg出现后不久,血清中可出现HBeAg,以及短暂的测出HBV DNA,感染继续发展,出现肝炎症状,主要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食、上腹部饱胀,少数病人可有低热、关节痛或皮疹出现。
若干天后可发现肝肿大、压痛及肝区叩击痛。化验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此时血液、大小便、呕吐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乙肝病毒,因而有很强传染性,要严格消毒隔离。
随着黄疸的消退,症状逐渐好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逐渐降低,急性乙型肝炎的胆红素下降常早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恢复正常。绝大多数患者在3到4个月内恢复。
急性非黄疸型。急性非黄疸性肝炎发病率最高,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90%-95%以上为无黄黄疸型型肝炎,而急性无黄疸型慢性肝炎中,约90%为乙型肝炎,约5%为丙型肝炎,另5%为其他型肝炎。
患者起病缓慢,临床症状较轻,部分患者可转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患者一般不发热,少数病人可出现畏寒,轻度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摄氏度。其他主要症状还有疲乏无力,体力下降,不能坚持工作或体力活动,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不能集中,消化能力降低,甚至呕吐,嗳气,呕吐物多为不消化食物,有酸臭味,上腹部胀痛不适。有的出现大便次数多,增多,多为稀便,大便颜色正常;有的出现便秘,头晕;有的出现轻度疼痛,全身不适或关节酸胀,肝区发胀不适或胀痛;有的病人可有轻度咳嗽、咽部不适,但无痰,小便颜色清亮,少数病人可出现淡黄色。
另外,发展为慢性肝炎还有合并其他疾病有关,如淋巴瘤、血液透析病人,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个别病例的预后很难在早期做出诊断。
(明日更新:带你全面了解乙肝之十三:胆汁淤积性肝炎)
(写文章不易,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谢谢支持;如果不喜欢,请关注+评论,慢慢改进。尽量每日更新一篇,在此给各位叩首拜谢!您的态度就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