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利坚释放善意,对哈马斯严厉指责,画风突变的伊朗又是怎么了

理想吕 2025-01-27 06:08:50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伊朗对阵伊拉克】

伊朗副总统扎里夫近日在国际场合,公开向美国释放了缓和甚至可以说是善意的信号,同时他还把矛头对准了哈马斯。

在伊朗看来,哈马斯2023年10月7日对以色列发起行动一事,伊朗事先完全不知情,因为当时伊朗原定2023年10月9日与美国就续签核协议一事举行会晤,哈马斯的行动不仅破坏了地区的局势,更破坏了伊朗最关心的这项既定安排。

【永远不会平静的中东地区】

画风大变足有180度的转变,精心组织和苦心经营“抵抗之弧”20年的伊朗,为何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彻底软了下来并不惜背刺哈马斯呢?这是因为伊朗很清楚,特朗普跟拜登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没有人能够算出来特朗普下一步会做什么。

伊朗会相信特朗普说自己上一个任期内没有发动过战争吗?算了吧,每一位美国总统都曾经这么说,可以上台之前说,那是为了赢得部分选票;可以下台之后说,那是为了出书或者再次竞选。

【特朗普从来没说自己是和平使者】

尤其是在特朗普已经再次成为美国总统之后,伊朗对特朗普的认知或许才是最清楚的:他只是说自己的上一个任期内没有发动过战争,可他从来没说过自己的这一个任期内不会发生点儿什么。

另一个真正的原因是被打疼过,伊朗每每想到37年前那场持续17个小时的战斗(对美国来说是场战斗,对伊朗来说可不是),就能令自己的眼神瞬间清澈起来、自己的大脑也能很快冷静下来。

【这场战斗发生在1988年4月】

NO.1|壹:口碑极差的袭船战

1980年爆发的伊朗与伊拉克战争(即两伊战争)进入到1984年,已经持续了四年之久的交火,让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都不堪重负。

这种情况下,伊拉克想出了一个计策:通过对伊朗运油船的无差别攻击,既可以消耗对方的经济实力、减少外汇收入,还可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其实,伊朗也是这么想的,两伊都是高度依赖石油出口换取外汇的。

【两伊战争期间伊朗的一处阵地】

1984年3月27日,伊拉克袭击了一艘巴拿马籍油轮,随后伊朗于次日袭击了一艘科威特籍油轮,由此口碑极差的袭船战正式拉开帷幕,仅在开始的5周内,就有多达11艘各国船只遭袭,其实绝大部分都是运油船。

但是,最吃亏的还是伊朗,伊朗原油出口量大幅削减,但远远达不到伊拉克期待的结果,即将伊朗推向经济与军事崩溃,需要留意的是,在两伊战争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或明或暗支持伊拉克的。

【尽管面积和人口均多于伊拉克,但伊朗也无法取得战争胜利】

到了1985年2月的时候,已经有多达108艘各国船只在两伊的袭船战中惨遭无妄之灾,各国均在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失,到了1987年7月,美国海军开始在波斯湾为悬挂美国国旗的民用船舶护航。

面对美国的举动,此时已经跟伊拉克开打7年的伊朗实在有心没力,所以伊朗没有直接向美军舰船开火,但却在海湾内布置了数不清的各式雷区。

NO.2|贰:祈祷螳螂

1988年4月14日,美国海军“塞谬·罗伯茨”号导弹护卫舰在巴林附近海域触雷致伤,这令美国大为恼火,决定要对伊朗进行报复,4月17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责令对伊朗进行报复行动。

这次报复行动的代号为“祈祷螳螂”,为了成功实施此次报复行动,波斯湾附近的美国海军舰船全部出动,包括由“美林”号驱逐舰、“林德麦考斯克”号驱逐舰、“特伦顿”号船坞登陆舰、“温赖特”号导弹巡洋舰、“辛普森”号护卫舰、“巴格利”号护卫舰。

为了壮大声势,美军把“企业”号航空母舰、“特拉克斯顿”号核动力巡洋舰作为后援力量,也派往该海域进行空中力量配合,至此,伊朗和美国的海上交火已经无法避免。

4月18日上午,美国海军兵分两路分别摧毁了伊朗的“锡里”和“萨珊”号海上油气钻井平台,随后伊朗方面发起反击,重伤一艘美国籍油轮,另有一架美军的AH-1武装直升机坠毁。

于是美军“企业”号航母上迅速起飞A-6E攻击机,对多艘伊朗海上快艇发起攻击,在空袭中,一艘伊朗快艇被击沉、多艘受伤,伊朗快艇编队被迫撤离交火海域。

为扭转海上战局,当天下午13时许,伊朗海军派出“约尚”号导弹艇向美军舰队发起攻击,并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下发现了“温赖特”号导弹巡洋舰——反之,“温赖特”号也发现了快速接近的“约尚”号,先是对其发出警告,不料“约尚”号却以发射“鱼叉”反舰导弹作为回应。

接着“温赖特”号导弹巡洋舰启动电子干扰成功拦截了来袭导弹,与“辛普森”号护卫舰共同发射5枚“标准”系列防空导弹重创了“约尚”号,但未能将其击沉。

与此同时,美军“巴格利”号护卫舰也发射了一枚“鱼叉”反舰导弹,但没有命中“约尚”号,直到美军海上编队齐射炮弹才将伊朗“约尚”号彻底摧毁,该舰上有29人跳海逃生,其余15人在美军袭击中丧生。

此时战斗已经进行了10个小时左右,伊朗的败象已露但仍幻想再坚持一下,也许能找回些许颜面、打击美军的气焰。

NO.3|叁:17个小时的战果

就在美伊两国舰船交火的同时,多架伊朗空军的F-4战斗机也向“温赖特”号导弹巡洋舰发起冲击,于是“温赖特”号导弹巡洋舰发射防空导弹击伤其中一架、迫使两机返航,伊朗的空中攻击行动无功而返。

同一时间内,伊朗海军的主力舰之一“萨汉德”号护卫舰也出海准备参与攻击行动,但被两架A-6E攻击机发现,伊朗“萨汉德”号护卫舰马上发射多枚“海猫”防空导弹企图击落A-6E,然而没有获得成功。

而A-6E攻击机先后发射了2枚“鱼叉”反舰导弹、3枚“叩头虫”2型动力激光制导炸弹,连同“施特劳斯”号驱逐舰发射的1枚“鱼叉”均接连命中“萨汉德”号,导致该舰最终沉没。

气急败坏的伊朗在4月18日18时17分左右派出“萨巴兰”级护卫舰,企图再次对美军舰队发起冲击,并再次用“海猫”导弹攻击A-6E,但却又被A-6E投掷的航空炸弹击中动力机组、致使“萨巴兰”级护卫舰失去动力。

当天20时许,美军特混舰队指挥官艾伦接到新的电话,被告之结束“祈祷螳螂”行动——这场持续17个小时的单边屠戮终于结束了,为什么是单边屠戮?不难看出这是一次完全不对等的较量。

当时美国和伊朗两国的海空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当时波斯湾上的美国海军不但舰船数量超过了伊朗海军,而且在质量上来说,以大型战舰为主的美国海军也远胜以小型舰艇为主的伊朗海军。

另外,上世纪80年代伊朗的军事工业水平仍然较差,自己不具备先进武器的研发实力;此时伊朗已经与伊拉克持续了8年的两伊战争,军事和经济实力消耗极大;而且伊朗当时最好的武器装备,竟然还是伊朗巴列维时代进口的美国和欧洲国家装备。

综合这三个重要原因,美军当然能够对伊朗的绝大部分舰船、飞机、武器装备做到了如指掌,可以做到随时防御、随时反制。

NO.4|肆:并没有结束

70多天以后的1988年7月3日上午,一架由伊朗阿巴斯港飞往阿联酋迪拜港的空中客车A-300型伊朗客机飞抵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时,被处于戒备状态的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巡洋舰击中,机上274名旅客、1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儿童、妇女118人。

消息传到伊朗,举国上下一片愤怒,纷纷指责美国罪大恶极,要他负全部责任并付出巨大的代价,时任伊朗总统总理穆萨维更是直接说这是对伊朗进行更直接的战争,伊朗发誓要对美国采取报复行动。

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此时正在戴维营度假,听完汇报后的里根在空难事件发生后几小时发表了公开讲话,承认这一件事是“可怕的人类惨案”,但他多次强调美国这样做“是适当的防卫行动”,因为当时美伊海军正在海上交战,美舰误以为这架飞机是前来助战的伊朗“F-14”战斗机。

当时美国军界的首脑人物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克罗,也在7月4日将调查后的事件经过进行了公布,按照克罗的说法是这样的:

首先,1988年7月3日,美国巡洋舰“文森斯”号和护卫舰“蒙哥马利”号在霍尔木兹海峡巡逻,当地时间10点10分,“文森斯”号军舰上的1架直升机起飞不久,突然遭到伊朗炮击。

【美国巡洋舰“文森斯”号】

紧接着,4艘伊朗炮艇以飞快的速度朝“文森斯”号冲来,两艘美国军舰立即作出反应,用火炮击沉两艘伊朗炮艇,击伤一艘,正在这时,“文森斯”号发现头顶不远处,还有1架飞机正向它飞来。

然后,“文森斯”号不敢怠慢,连续几次发出警告让它离开,但这架飞机并没有作出反应,也不改变航向,特别是这架飞机已离开伊朗和伊拉克交战地区的“空中走廊”,距离“文森斯”号只有14公里。

眼看对美舰已构成威胁,于是“文森斯号”舰长威尔·罗杰斯下令向这架飞机发射2枚导弹,其中1枚击中目标,酿成大祸。

这次伊朗可不敢直接进行武力回击,而是展开外交攻势,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甚至还要求联合国时任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召开安理会,讨论击落客机事件和全面调查这次空难。

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不仅公开维护了“文森斯号”舰长威尔·罗杰斯的决定(下令击落这架飞机的决定),而且这位舰长在返回美国后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时任美国总统里根】

当时间进入1996年,此时的美国总统已经从空难发生时的里根总统变成老布什总统,又从老布什总统变成当时的克林顿总统,空难发生8年之后的1996年2月22日,美国最终支付伊朗1.318亿美元——标准是每名领工资遇难者30万美元,每名不领工资遇难者15万美元,给248名遇难伊朗人。

这笔钱当然不会白出,美国不承认要对这起空难事件负责或负有法律责任,这笔资金的性质属于特惠金,不是赔偿金;双方必须同意和解,伊朗撤销在1989年在国际法院向美国提出的起诉。

【空难残骸】

从此,伊朗至少明白了两个道理:尽量不要直接跟美国交火,他不是伊拉克,更不是沙特或者土耳其,跟美国斗可以怂恿其他国家或者组织走在前面——这也就慢慢有了后面的抵抗之弧。

另一个道理更加残酷,那就是每当美国出现重大不确定因素的时候,伊朗首先要考虑的并不是趁着美国混乱做些小动作,而是需要考虑自己的安危,因为每当美国出现重大不确定因素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误伤伊朗甚至在中东地区大打出手的情况。

结语

1988年4月18日美国与伊朗在海上17个小时的较量,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场强度和规模都不大的战斗;对于伊朗来说,当时海军的家底都差点打光了。

【1988年4月18日的战斗持续了17个小时】

唯一有正面作用的就是促使伊朗下决心尽快结束另一场战争——两伊战争,于是1980年9月22日爆发的两伊战争,终于在1988年8月20日正式结束。

【听闻战争结束后的伊拉克士兵们】

理论上来说,要想刚,那就刚到底,早晚也会有国际力量同情和支持;要想怂,那就彻底怂。就怕两个都想要、两个都要做,那就有些害人害己了,比如现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哈马斯、黎巴嫩的真主党以及叙利亚,算不算是这种做法的间接受害者呢。

0 阅读:1
理想吕

理想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