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我曾经阅读了不少语言学“概论”、“教程”、“基础理论”一类的教材或书籍。它们内容上可能大同小异,不过由于出版有先后,一些新的内容和表述还是可以参照补充,而且也能从中体会到不同教材的风格。我个人觉得此类书籍读上两三本经典的就好,一本读通了后,其他的大多能触类旁通,不必花太大精力去汇总阅读各个版本,毕竟还有更重要、更深入的东西去阅读学习。
我学习“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时,用的是97年版的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当时不求甚解,很多东西囫囵吞枣,但越到后来越觉得此书简练深刻,那种以组合和聚合关系为主的结构框架,贯穿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这也是我一贯觉得本书要比随便汇编的语言学基础教材要高明的缘故,就在于系统框架。不过我也吐槽过这个版本“要是带有深刻时代印记的语录再少些,本书至少还能精简十分之一”;
等到读13年版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我总觉得有一种陌生化的感觉——就像用百度翻译,把中文翻成英文,然后把英文又翻回中文的陌生感。它的框架内容是按照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思路,以英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的。从内容上说,增添了不少交叉语言学的内容,比如语言与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和计算机,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等,从理论语言学到应用语言学再到语言学史,基本上要一锅端的节奏;
在讲到人大这本15年版岑运强的《语言学概论(第四版)》之前,我得先说一下北师大05年版、同为岑运强主编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当时我认为就两个字——“杂烩”,“其内容庞杂,详略不分,叙述繁缛,风格怪异,排版简直无法容忍”——而这两本书的编排思路乃至一些内容是极其相似的,并没有太多新意。比如我一翻开第一章,就看到了那熟悉的名人名言(编者可能对名人名言十分偏爱):
语言可以把死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语言可以把侏儒变为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海涅
但是,我们平胸而论,相较于05年那本,本书有着一定进步,起码排版上没有那么令人发指(虽然不时还是会出现密密麻麻的情况,比如讲音位和音素的几点区别,多分几段会死吗?),一些叙述也相对精简了不少,看上去舒服多了。
从目录上能看出,这本书用“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来统摄编排的想法远比05版来得清晰,差强人意。在其内容简介中说:“本书以语言-言语、共时-历时、内部-外部六种(三对)语言学理论构成全书框架,并在论述中广泛运用”,基本是符合实际的。为什么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还能一读,就在于这种编排框架相对清晰,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意思的,在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方面来这么二分,再辅以共时-历时的描述与演变内容,形成了不同于《语言学纲要》的编排体例风格。
如果说胡壮麟《语言学教程》是偏向英语语言学,那本书明显就是偏向汉语语言学,以至于有时候让人怀疑是不是在看现代汉语,尤其是在词汇方面;而像“言语的词汇”这一节,讲名家、名著词汇,我个人觉得这更贴近文学和修辞的内容,如此大的篇章放到本书中多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这种杂糅也为一些读者所诟病,认为本书是属于那种随便找了几个研究生“攒(拼凑)”出来的,未免贬低得太过。总的来说,胡、岑的这两本书可以参照来看,需要看的是其中宏观性的语言系统,而不要太过囿于具体的某个英语例子或者汉语例子。
本书认为其一大特色是“交叉语言学”一章,不过其内容聊胜于无,有总比没有好。这种编排在05年那本书里就已经有了,不同的就是内容新点、旧点的问题。其实就是语言这个“系统”的内容,再补充语言学这个“学科”的内容,或者说,就是同质与异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东西。
我倒觉得这本书有些看起来较为“散漫”的内容,其实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知识链接”里讲讲洪堡特、索绪尔、乔姆斯基啦,“理论争鸣”里谈谈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的争鸣啦,“分析举例”里说说礼貌原则啦……这些对于刚接触“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学生来讲,显得并不那么冷峻严肃。
要是套用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物来说,叶、徐的《语言学纲要》堪比“中神通”,胡的《语言学教程》称得上“西毒”,那岑的这本只能勉强算是“北丐”了。为什么要和胡的《语言学教程》一起看?因为最后西毒和北丐二人是相拥而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