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在四会被发现

怜南聊房产 2025-02-12 22:54:49

7000万年前恐龙出没四会!!

近日,中外专家学者共同宣布,其科研团队在广东省四会市太平岗地区的上白垩统大塱山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属于距今约7000万年的鸭嘴龙类赖氏龙亚科赖氏龙族恐龙。

· 属华南地区首次发现·

这是赖氏龙亚科成员在华南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该亚科在东亚地区最南端的记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古生物专业期刊《历史生物学》上。

这次重大发现源于广东一位民间“化石猎人”赵灿辉。当时,他在太平岗地区偶然发现了几块“怪石”后,将化石交由四会市博物馆保存。在该化石点,他还发现了3枚暴龙超科的牙齿(已另文研究发表)【相关报道:哇!四会发现3枚暴龙超科牙齿化石。】由于相关标本状况不佳,且缺乏专业修复力量,这些标本一直未得到系统研究。

2020年,四会市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展开科研合作,后者邀请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业团队对化石标本进行精细的清修。

△四会标本的背椎和尾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供图

在清修过程中,科研团队注意到化石标本有着长而细的背椎神经棘,这是相当罕见的特征。

此次清修的化石包括部分背椎、尾椎、肱骨、肠骨、股骨和胫骨。最新研究显示,四会赖氏龙化石呈现出典型的鸭嘴龙类特征,其椎体未完全愈合,处于亚成年阶段。这只亚成年赖氏龙体长已达8米,成年后或超10米,约相当于一辆校车大小!其背椎神经棘细长如鞭。

△四会标本的肠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供图

但该标本尤其特别的是,其高与长的比例在鸭嘴龙类中仅次于最原始的豪勇龙,可能有助于增强其转身时的灵活性。同时其肠骨呈现罕见的“8字形”结构,这在鸭嘴龙类中并不常见,全球目前仅高棘亚冠龙等4种恐龙拥有“同款设计”。

△四会标本的复原图。(韩志信绘制)

· 鸭嘴龙是什么恐龙?·

据了解,鸭嘴龙类因长着鸭子一样的扁平嘴巴而得名,是繁盛于白垩纪的植食性族群,属于恐龙中的鸟臀目。鸭嘴龙类演化出了成排的牙齿组合,整口牙齿超过千颗,牙齿之间高低错落、紧密排列,无任何缝隙。加上每颗牙齿上各异的凸脊,大大增加了牙齿与食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研磨效率。这种强大的咀嚼能力帮助它们从早白垩世晚期开始四处繁衍,子孙遍布全球。

在环境适宜的区域,鸭嘴龙超科的成员体型逐渐增大,占据了与现生植食性哺乳动物相似的生态位优势。鸭嘴龙类的大部分成员都属于鸭嘴龙科,其中有两个优势类群:鸭嘴龙亚科和赖氏龙亚科。赖氏龙亚科通常具有奇异的头饰,这些头饰由拉长的中空鼻骨组成,可能会发出类似小号等乐器的声音,用于交流。其中的赖氏龙族分支的头饰通常卷曲呈盔状。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四会赖氏龙化石与北美的赖氏龙族亲缘关系接近,可能是亚冠龙的姊妹群。由于标本保存的骨骼较为零散,研究团队出于保守起见,未建立新的生物分类。

此次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华南恐龙研究的空白,四会赖氏龙化石代表了赖氏龙亚科恐龙在中国华南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晚白垩世北美恐龙扩散至中国华南的唯一证据。该标本对于生物古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研究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前不同地区生态情况的宝贵材料。

· 四会地质和古生物资源丰富

曾出土过大量化石·

目前,这批恐龙化石为四会博物馆所收藏与保护。它们宛如来自远古的神秘使者,静静诉说着亿万年前的地球故事。这些化石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历史遗迹,每一块骨骼都承载着远古时代的生态密码。

△在四会市博物馆存放的部分恐龙化石

据悉,三水-四会盆地是华南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断坳盆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的典型代表,拥有丰富的化石资源。四会南部位于三水盆地的西部,也出土有大量的化石。

近年来,四会市博物馆共征集收藏

古生物化石250多件(套),

种类包含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

腹足类化石、鱼化石、鸟类化石、

蛙类化石、蕨类化石、昆虫化石、

微体化石、矿物标本等10余种。

这些白垩纪时期恐龙化石和古生物化石,揭开了四会地质历史的新一页,证明当地拥有丰富的地质与古生物资源,是研究四会乃至珠三角地理变迁、气候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恐龙及其相关古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

四会脚下

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来源:四会发布 新京报 广州日报 四会市博物馆

0 阅读:22
怜南聊房产

怜南聊房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