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峰的八首元朝散曲,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呵呵呵文化 2025-03-21 15:14:39

本文约4300字。

元曲始于宋朝,盛于元朝。

蒙古灭宋建元之后,废除了科举制度,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元初文人既没有科举政途可走,又没有社会地位,纷纷避世,或流离于市井之间,元曲

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元曲,便应运而生。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表述:“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本文只研究元散曲。

一、《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

“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

元朝民族高压,文人地位一落千丈。马致远一生不得志,漂泊不定。

某日深秋,羁旅途中的马致远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白描的代表作。

全篇妙在意断神连。二十八个字,几乎都是名词的连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这十个名词连在一起,构成了无比简练,又无比生动的天涯游子羁旅图。

全篇没有一个愁字,没有一个秋字,但是,就在这幅无比简练的白描图中,蕴藏着的同样是无比深沉的凄凉和愁思,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宋以后,已经很少能看到李杜苏辛笔下那样无比壮阔的景色,更转向于对细节和近景小景的刻画,常见的场景中,枯、老、昏、古、西、瘦这几个形容词无比传神,最后的断肠二字更是点睛之笔。

浓缩才是精华。此篇为悲秋的不朽之作。

王世贞在《曲藻》评价道:“景中雅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图1 断肠人在天涯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怀古实乃伤今

公元1329年(天历二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同年二月,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出发陕西,途中行至潼关,张养浩亲眼目睹灾民惨状,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前三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一个 “聚”字写出群山之势,“如聚”化静为动,把群山的静态写出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一个“怒”字写出那千古不绝黄河水响。 “如怒”赋予了黄河以人的情感和意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在此情形下,“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可见一斑。

后续两句“望西都,意踌躇”,是当时诗人驻足而立,满腹感慨的情形。此时已到潼关,往前就是昔日的故都长安。

所以紧接着就有了“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昔日故都长安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让诗人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

最后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千古名句。

一路行来,诗人看到流亡百姓的苦难,也看到王朝更替沧桑。诗人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也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三、《人月圆‧山中书事》人生归处

“此词通篇清辞丽旬,骈散相济,格调雅正,不脱自然本色,所以为佳。”——杨积庚。

张可久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者数量之首。他一生半退半隐,老年间作下了这首《人月圆·山中书事》。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第一、二句“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是总述诗人对王朝兴亡盛衰的虚幻的感悟,颇有唐诗之气势阔大。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

后边三句“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是承接上边而写。三句鼎足,分别印证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使像孔子、吴王、楚庙那样,如今也早已不复存在,惟余苍翠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

再往下“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是看穿时代沧桑后,诗人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

这里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而有青山白云、沟壑林泉的景致,正是“倦天涯”之后的宜人归宿。

最后“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是很多人心中所恋。

“万卷”书读之不尽,“松花”、“春水”取之不竭,饮酒作诗,读书品茶,足慰晚年。

其实不光是晚年,厌倦了政治生涯,或者是当代城市生活的人,谁人不羡慕这样的生活?但是,冷静下来仔细思索一下,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能长时间接受的吗?我们准备好这样的心境了吗?

图2 春水煎茶

四、《天净沙‧秋》五彩之凄凉

“他(白朴)颇长于写景色,春夏秋冬四题已被写得烂熟,但他的《天净沙》四首,却情词俊逸,不同凡响。”——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宋亡后,白朴定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一天,又是寒秋,白朴睹景思国,写下这首《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五句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但是又凄凉无限的秋景,可谓神来之笔。

日薄西山,残霞如血映照着一座孤村,淡淡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天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

后两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

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图3 孤村落日残霞

五、《塞鸿秋‧浔阳即景》笔未到而气已吞

“想象丰富,笔力雄放,意境开阔,确实‘如玉笛横秋’。”——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秋日里,黄昏,周德清登上浔阳江楼上,望景生情,写下这首《塞鸿秋·浔阳即景》。

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第一、二句“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就是名句。诗人远望,秋江万里,伸向远方;有淮山“数点”,青如蓝靛。苍茫、高远。让人想起谢朓“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杨奂“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题江州庾楼》)的诗句,意象雄远。

第三、四句“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诗人俯瞰,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

第五、六句“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诗人由地面转到了天上,更是现时间的流动。“变露”、“学扇”,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

最后一句“塞鸿一字来如线”,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令人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

末句异军突起。岁暮、客愁、乡情等人事方面的内容,有题外传神之妙。

六、《卖花声‧怀古》读书人一声长叹

“予以针砭,秉笔直书。”——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张可久一生仕途失意,他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但又心怀国家和百姓。

这一天,青灯书案,他写下这首《卖花声·怀古》。

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第一段先列三个典故,秦始皇骊山建阿房宫,石崇筑金谷园,隋炀帝修大运河下扬州。

这三个典故都是统治者穷极奢糜而终不免败亡的典型。典故之后,诗人再以“不堪回首”四字约略寓慨,遂结以景语:“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这是诗词中常用的以“兴”终篇的写法,同时,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又与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一番强烈对照。

第二段也是先列三个典故,霸王别姬,吴蜀破曹,班超从戎。看起来似乎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湊不伦。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

看到这里,我们才明白,诗人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不管是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但是,遍翻廿一史,也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

所以,最后的 “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

七、《水仙子‧夜雨》十年归梦

徐再思行走江南,羁旅十年。这一夜,夜雨中,他写下这首《水仙子·夜雨》。

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前三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是写诗人当时情境。

诗人在雨夜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夜不能寐。

第四句“落灯花棋未收”,写诗人归梦忽醒,回到了独宿客舍的现实情景。

不仅让人想到赵师秀的名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从侧面刻画思乡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神态。

第五句“叹新丰孤馆人留”,联想到唐初大臣马周的遭遇。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这里暗示了诗人百无聊赖、备受冷落的情怀,抒发了对穷愁潦倒生活的不满。

最后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写雨夜梦醒,勾起诗人无限的愁思。

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诗人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

本篇题为“夜雨”,实则写羁旅之愁苦。

八、《水仙子‧咏江南》

公元1305年(大德九年),张养浩选授堂邑(今江苏省南京市)县尹。他初到江南,深深爱上了江南的风景,不禁写下这首《水仙子‧咏江南》。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开头三句“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写的是江南水乡特色,浩浩大江,晴日照耀,雾气迷蒙,影影绰绰,似梦如幻。两岸人烟稠密,菱荷遍布。

接下来两句“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接水面上沙鸥自由飞舞,香风飘来,珠帘里似乎还有若隐若现的美人身影,令人神往。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抬头远眺,画船从天边驶来,还有悠扬悦耳的乐声,令人心旷神怡。正在这时,又看到酒旗正在风中飘扬,于是在荷香、脂粉香中,又加上了阵阵扑鼻的酒香。

至此,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爱杀江南”的赞叹,久久萦绕。

1 阅读:4
呵呵呵文化

呵呵呵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