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峰的六首元诗,江山悲沉,书剑飘零

呵呵呵文化 2025-03-17 15:11:18

本文约3300字。

元朝前后的大动荡,加上元政府对汉人和文人的刻意打压,文人的地位甚至不如贩夫走卒,这迫使元代文学更走向民间,也就诞生了“元曲”。

元朝的诗也就跌入了低谷,虽然还是有大量的诗人和诗作,但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垂暮。

当然,明清时期,诗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但也再无唐宋之韵。

一、《题龙阳县青草湖》元诗神作,一韵入唐

“移情于景,不露声色。”——江建高。

元末,不知名的诗人唐珙,在某天的深秋,独自泛舟洞庭湖,酒醉后清醒过来,正好是深夜,满船星光,波光粼粼,诗人不只是梦境还是现实,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青草湖与洞庭湖相连,就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秋风西来,吹动了洞庭湖的碧波,碧波不断涌起,渺渺茫茫,一片白光,彷佛是把美丽的湘君吹成了满头的白发。一句话,就把萧瑟的秋景和传说联系起来,读者引入到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中。

诗文后两句更是亦真亦幻,非梦非真,仿佛梦境,彷佛童话。

睁开刚刚沉醉的双眼,突然看到了一个传说的神话世界。天上的星光倾泻在水中,自己仿佛在银河中荡舟,虚实相间,无与伦比。

如果说都是梦境,妙在一个“压”字,又有了真实的感觉。

诗人和读者都是如梦如幻,不知所处何方。

这样浪漫梦幻的秋景,恐怕也出现只有在这篇诗文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价道:“唐温如是属于《全唐诗》所谓‘无考’之列的作家。但这篇小诗本身却证明:这位今天我们对其生平一无所知的诗人具有很独特的艺术构思。”

图1 满船清梦压星河

二、《墨梅》独善其身

公元1350年(至正九年),王冕长年游历之后,更看清了当时政府的黑暗无能和人情势利,放弃功名的追求,回到了会稽九里山的水南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自号“老龙”,住在“耕读轩”的草堂中,过着“淡泊以明志”的半饥不饱的生活。

王冕一生喜好梅花,种梅,画梅,咏梅,这首《墨梅》就是他这一年的作品。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前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是直接写梅花的形态。

“洗砚池”是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洗砚的典故,也点明了自己的隐居生活。

诗人画中的墨梅,点点花瓣都是用淡墨点成,清淡优雅。

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直接写梅花的品格。

墨梅用淡墨画成,它美丽却不娇艳,它不追求世人喜欢的艳丽,不追求世人的称赞,只在意内心的气节留在人间。

整首诗就是诗人以墨梅自比。看惯了世间追名逐利,诗人隐居山野,独善其身,不屑于世俗为伍。

这首诗浅显易懂却入木三分,把墨梅和人的品格超脱化,扑面而来。

图2 墨梅图

三、《越台怀古》深沉凄凉

公元1336年(至元二年),萨都剌赴任福建,任闽海廉访司知事(治福州)。

同年,他登临越王山(今福建省福州市),看到山水形胜,以及帝王废都,怀古幽思油然而生,作下了这首《越台怀古》。

越台怀古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第一、二句“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是远景。

大笔写出了越王山的地理特征,这里曾经被认为是建都的风水宝地,曾经有雄伟的军事关隘,如今山势仍然雄伟,云蒸霞蔚,依旧有旧时的都城气象。这段历史使眼前的自然景色更增添了几分凝重和沧桑。

第三、四句“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是近景。

这里的“铜兽”和“海鸦”都是拟人化写法,也是两个典故。

铜兽是王族宫殿才能使用的装饰,而这原来高阶层地位的象征,现在倾颓在荒山野草间,令人顿起“黍离”之思。其实铜兽没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为朝代更替、万物沧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诗人自己。

第五、六句“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诗人感叹那些曾名盛一时的大人物,现在沦落于茫茫风尘之外;自古以来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们,也隐藏在草莽之间。

不论是“一时”,还是“千古”,终究都是过眼云烟。这种世事沧桑的悲凉气氛在越台景色的烘托下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七、八句“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这里的“鹧鸪”大有来头,很多诗词里都有它,正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斑竹”化用娥皇、女英泪洒清竹的典故,可以想像,丛竹上是斑斑雨痕,又或是斑斑泪痕

鹧鸪的啼声,分明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愁闷心情。荒台斑斑泪竹,分明是诗人这种景象深沉凄凉,油然而生浓郁的沧桑之感。

四、《和移刺继先韵》十年之别

耶律楚材是元初的大才。在他戎马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词,其中不乏传世之作。

他的律诗很多都是韵律流畅沉稳,风骨雄健豪放,境界开阔,情调苍凉。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称其文集“中多禅悦之语。其诗亦质率,间有可采者”。

和移刺继先韵

旧山盟约已愆期,一梦十年尽觉非。

瀚海路难人去少,天山雪重雁飞稀。

渐惊白发宁辞老,未济苍生曷敢归。

去国迟迟情几许,倚楼空望白云飞。

与老友一别已是十年,相隔千山万水,天山重重。

转眼间,人已老去,白发渐生,今日再回想起来,几多惆怅,几多感慨。

可惜山遥水远,只能独上高楼,仰望天空,以托哀思。

五、《渡白沟》书剑飘零

“诗人凭吊的不仅是古老的边疆孤城,还有自己孤剑难投的漂泊身世。全诗意境高远,沉郁雄浑。”——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

深秋的一天,刘因独自骑马过白沟。这个白沟就是拒马河,北宋和辽国曾有“白沟议和”,并以此为界,故又名界河。

路过界河,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写下这首《渡白沟》。

渡白沟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戌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诗的第一、二句“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旅途路线。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

第三、四句“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点明了白沟的背景。

从战国时的燕赵,到唐宋盛世,一直是北方军事重镇。自宋代与辽金对峙,这里既是两国的边界,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一个“异”字,含蓄地表露了诗人华夷之别的思想。

第五、六句“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写的是当时的场景。

古代边戍之地,古城、落日残照、西风萧索、孤雁南飞,诗人独骑羁旅风尘,恰似孤雁飘零,何处归宿。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孤独惆怅。

第七、八句“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天下有名于时,与自己相知及交游的朋友,或逝或隐,多已离去,自己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亦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曲了。

图3 落日西风一雁秋

六、《挽文山丞相》江山悲沉

“意到,气到,神到;挽文山诗,此为第一。”——顾奎光《元诗选》。

公元1307年(大德十一年),虞集在大都除授国子助教,他勤于公务,以师道自任。

这一年,他为悼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此篇。

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诗的第一、二句“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描写了文天祥力战沙场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的敬服之意。

第三、四句“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这句通过写张良为韩国复仇出世却无法复韩,孔明六出祁山未能兴汉却江山易主,表达了对文天祥抗元复宋失败的深深惋惜。

第五、六句“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诗人以低沉凄凉的格调叙述了大宋灭亡和文天祥遇害的事实,以哀切的笔调写出了自己悲凉沉痛之感,写出了对大好江山和英雄的急切呼唤,从而抒发了对现实的失落感。

第七、八句“不须更上新亭饮,大不如前洒泪时”,诗人毫无掩饰的显露自己的沉痛悲伤。昔日古人虽国土沦丧但尚可对江而泣,可现在连一草一木都沉沦在异族的蹂躏践踏之中,大不如前了。

本诗用了大量典故,直抒胸臆,在悲凄之中表达了对国土沦丧的深深哀叹和惆怅。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评价道:“胜国之季,业诗者,道园以典丽为贵,廉夫以奇崛见推。迨于明兴,虞氏多助,大约立赤帜者二家而已。”

陶宗仪在《辍耕录》评价道:“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

1 阅读:24
呵呵呵文化

呵呵呵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