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4000字。
元朝的张可久在《人月圆‧山中书事》中的一句“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煮茶”,不光道出了古人避世山中的闲适,也打开了现代人远离喧嚣的遐想。
当代作家林清玄在《不如吃茶去》也说道:“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喝茶。当你浪费时间慢慢散步,浪费时间慢慢吃饭,就会自然生长出浪漫。”
“诗酒茶花”历来是古人四大雅事。
这四样雅事向来难以分离,“曲水流觞”,“飞花令”等不光是雅事,还是盛事。
用诗词来描绘“茶”,描绘“饮茶”也是此中之道。
于是,不管是竹庐中的文人品茗,还是闹市中的大碗茶;不管是蕉窗听雨中的闲适,还是荒村野店的小憩,在千百年来诗句和文字的滋润下,手中的那杯茶从此悠然,仿佛凝固了的美好时光。
……
一、《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茶通仙灵“说得送茶、饮茶、谢茶,宛转透彻,气之一往,如三峡水倒流,九疑云百变,此最诗人快境。末段慧想尤爽,握管如椽,横睇千古。”——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不到二十岁就隐居在少室山中茶仙谷茶仙泉,饮茶作诗的唐朝诗人卢仝被后人称做“茶仙”,与他的前辈“茶圣”陆羽齐名。
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即兴而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自此而有“茶仙”之雅称。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图1 七碗茶
本诗先叙事,再抒情。长短不一,酣畅淋漓,正如冬日暖茶,夏日凉茶,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从行文来看,本诗可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比较长,从第一句开始到“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写的是是闲适的诗人还未睡醒,就收到了千里之外老友寄来的好茶。诗人读过信,打开包封,点视了包封中三百片圆圆的茶饼。
诗中写道的密封、加印,足可以看到老友孟谏议对这三百片茶饼的重视和对世人的诚挚;而开缄、手阅也可以看到诗人对茶饼的喜爱和珍惜。
收到茶后,接下来写茶的珍贵。先是写茶的采摘与焙制,写了采茶人的辛苦,写了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此不敢先茶树而开花。说帝王的“仁德”使茶树先萌芽。这样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而今竟到这诗人这山野人家来了。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第二部分是全诗的重点,从“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到“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是诗人煎茶和喝茶的过程感受。
煎茶和饮茶的过程中国,诗人打破了句式的工稳。文字上深入浅出,七碗相连,如珠走盘。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
第三碗进入诗人那长久吃不饱的枯肠,诗人已不易忍受了,茶水在诗人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平添感慨。
第四碗“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是深入浅出的代表诗句,四碗茶下来,平生郁积,尽皆化作毛孔外的轻汗,可以说是畅快淋漓了。
第五碗和第六碗“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诗人仿佛脱胎换骨。
第七碗匪夷所思,“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第七碗下肚,诗人就要乘风而去了。
饮茶到这个境界,接下来第三部分随之而生。
诗人仿佛乘风到了琼台,问那些高高在上的仙人,仙人饮茶悠闲自在,可是人间千千万万那些采茶人,他们的疾苦何时才到尽头。
此诗与陆羽《茶经》并列,日本据此诗演变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二、《汲江煎茶》的通达人生“子瞻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可谓之茶经,非诗也。”—吴乔《围炉诗话》。
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苏轼被贬到了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苏轼到了蛮荒之地的儋州,并没有沉沦。反而积极的生活,开办学堂,开创了海南文风。
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的春天,苏轼亲自劳作,取水煎茶有感,写下了这篇《汲江煎茶》。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第一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对于写“茶”这个角度来说,是这首诗的经典名句。
煮茶最好用“活水”—流动的水,再用活火—猛火来煎。说明苏轼对于煮茶是有自己非常深的心得的。
不光是有心得,苏轼还躬身入局。煎茶要用活水,苏轼就自己到江边去汲取,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活水。
第三、四句“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很有想象力。他去汲水之时,月映大江。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一起贮藏到瓢里了,然后用小水杓将江水舀入煎茶的陶瓶里。
最辛苦的,仆役做的打水的事儿,被苏轼写的如此浪漫。
第五、六句“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是煎茶时候的情形。
水煮开了,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雪白的茶乳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好像“雨”落到地上一样。
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
用“雨”落地形容煎茶,用“松风”形容斟茶。既浪漫,又宁静、孤独。
第七、八句“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写喝茶。为什么是三碗?这个是用了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的典故,诗中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苏轼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
最后,喝完茶做什么?苏轼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听着儋州荒城那边里传来的报更长短不齐的鼓声。
最后一句话画面感极强,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窗前,刚放下茶碗,茶壶还在一边滋滋作响,屋外边一片宁静,春夜里星光满天,远处的大海一片黑寂,偶尔泛出一点粼光……
这个时候,万籁俱寂,远处传来深夜打更的声音。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评价道:“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且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
纪昀在《纪评苏诗》评价道:“细腻而出于脱洒。细腻诗易于黏滞,如此脱洒为难。结联入情无迹。”

图2 汲江煎茶
三、《山泉煎茶有怀》的闲适人生晚年的白居易,闲适生活成了他的主题。独坐喝茶,与友喝茶成了他的主要活动。在这种生活中,他写了《山泉煎茶有怀》。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白居易终生、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还要索茶。他不仅爱饮茶,而且善别茶之好坏,朋友们称他为“别茶人”。
第一、二句“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是白描手法,写出了煎茶的场景。“冷冷水”、“瑟瑟尘”几个叠词生动的表现出了场景。
第三、四句“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无由”是点睛之笔,说明了喝茶已经完全融入了生活,无需理由。
四、《一字至七字诗‧茶》的茶中意境大诗人元稹也是爱茶之人,他别出心裁的宝塔诗《茶》也是脍炙人口。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七行,五十六个字,表达了三重含义。
第一重是茶的形态,以及爱茶之人的特性。
第二重是煎茶的情形。
第三重是描写喝茶的意境。
茶,味香,形美。历来受文人墨客和僧人的喜爱。煎茶的时候要先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过筛。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载碗中浮饽沫。
深夜邀月对饮,清晨独对朝霞。已经非常有意境,但是,不止如此,茶还能洗净古今之人的疲倦,洗净古今之人的醉意。
看完这首诗,相信爱茶之人不会仅仅满足当下的情形,更要喝出诗中的意境。
五、《寒夜》的平淡人生寒冬,夜晚,有客来访。
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是一个寻常的夜晚,来的客人应该也是熟客,否则也不会以茶当酒。
第一、二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平淡的语言点出一个平淡的场景。寒夜里老友来访,煮茶待客。茶汤初沸,小屋一片暖意。
第三、四句“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异军突起。
这样平淡而温暖的场景再寻常不过,但是正是因为有了窗前的梅花,突然变的不同。
隐喻了有客来访,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即使最普通的场景也是让人心怀喜悦。

图3 寒夜之茶
六、《茶中杂咏·煮茶》雨入松林唐代大诗人皮日休也是爱茶之人。
他的著名诗作《茶中杂咏》共十首,写了十种与茶相关的事物场景,从茶坞、茶人一直写到煮茶、思茶。
茶中杂咏·煮茶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前四句写了煮茶的所见。用“蟹目”和“鱼鳞”非常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煮茶时,汤的变化。从一开始一个个小气泡相继涌起,再到大片片的水沸,情景历历在目。
第五、六句“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渐入佳境。
煮茶时的火声,水沸声好像雨入松林,茶汤中浮沫好似山中翠色烟霞。
最后两句“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是感慨之言。
《搜神记》中记载“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如果把自己煮的茶给狄希,狄希必然也不会再去酿酒,会沉浸在茶的世界中。
七、《喜园中茶生》与草同生唐代大诗人韦应物早年性格豪迈,颇有不羁。后期佛寺道观闲居,渐渐淡泊。
喜园中茶生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本诗托物言志,以茶言己。
茶不仅自己本性高洁,还能洗涤别人的心灵。
还有,茶并不标榜高调,而是隐于众草之间,只待发现之人。
这也是韦应物后期的闲居心态。
用户10xxx52
苏东坡,品茶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