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200字。
词到了清代,仿佛只有纳兰性德一人。
我们看惯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看惯了“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看惯了“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
但是,真正让我们难忘的,还是千帐灯下,万颗不眠之心。
一、创作背景:塞上风雪,人在天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道:“‘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十八岁的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二月二十三日,出榆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塞上风雪大作,将士们颇感苦寒。
深夜,风雪迷离,词人深夜写下了这首《长相思》。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图1 夜深千帐灯
二、从千古壮观到委婉心曲二十八岁的纳兰性德出身豪门,又是皇帝的贴身侍卫,本来应该春风得意的他,却因为自己的身份,不能同普通将士那样征战四方,立功建业而非常苦恼。
因为这层原因,让他对这次苦寒的塞外羁旅非常抵触。
上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山一程,水一程”短短六个字,描写出这一次行程的艰难曲折和遥远漫长。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程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夜深千帐灯”一方面写出了深夜风雪中的宏大景象,一方面让人联想到深夜中,帐篷里的军士们辗转难眠的情形。
下半阙“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转到了思绪。
“风一更,雪一更”既是环境恶劣,也是带有诗人主观的感叹。与上半阙中“山一程,水一程”相互映照,明确的表达出词人对这一段风雪兼程行程的深深厌倦。
最后,词人直接点出了心声“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与上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
遥想在本来应该阳春三月的季节,却风雪大作,军队在风雪中,万顶帐篷亮起了灯火,这万顶帐篷中,每一顶中都有正在思乡的羁旅之人。
这就是从“夜深千帐灯”的千古壮观到每个人“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声。

图2 榆关风雪
三、风雪无眠,寒暖交织严迪昌在《清词史》评价道:“‘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这首词的基调无疑是白色的,是寒冷的。
即使在大帐之中,千盏灯火也难以阻挡铺天盖地的风雪。
大山深谷中,满屏的风雪白色中,点缀着星星的,千万盏昏黄的灯火,何等壮观之景。
而每一个帐篷中,又有多少个无眠的思念之心。

图3 纳兰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