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七大流放重地深析,昔日的苦寒生死之地,今日的诗和远方

呵呵呵文化 2025-04-11 15:14:36

本文约4200字。

“流放”出于《尚书》。

《尚书·舜典》中记载:“流宥五刑。”

对此,朱熹解释道:“流宥五刑者,其人所犯,合此五刑。而情轻可恕,或因过误则全其肢体,不加刀锯,但流以宥之,屏之远方,不与同齿。”

所以,尧舜时期已出现以流放替代死刑的雏形,也就是从尧舜期间就有了流放之地。

历数各朝各代的流放重地,发现这些地方,往往都是我们现在的诗和远方。

……

一、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

先秦期间,岭南属于“百越”之地,泛指现在的广东、广西、福建部分区域、越南区域、海南等。

这里所说的岭南,指的是广东和广西区域。

一直到唐宋时期,岭南还属于蛮荒之地。《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道:“岭南以瘴疠为忧,官吏多不愿赴任。”

《水经注·溱水》记录道:“五岭之南,暑湿郁蒸”,描述了岭南瘴气的成因和危害。

加上岭南地处荒远,经常叛乱,周边又多邻国边境,更有蛊、毒、猛兽,甚至妖魔化的多种记载,让岭南成了人人心惊胆战之地,也让岭南成了从汉代一直到清代的流放重地。

流放岭南的名人如下:

1、韩愈(唐朝),公元819年,因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被贬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韩愈在潮州仅八个月,兴修水利,兴办州学,驱鳄除害留下著名的《祭鳄鱼文》。

2、柳宗元(唐朝),公元805年,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后调柳州(今广西省柳州市)。在柳州,他开凿水井,推广中原农耕技术。

3、刘禹锡(唐朝),公元805年,因“永贞革新”失败,与柳宗元等一起被贬,刘禹锡被贬谪到连州(今广东省清远市)。

4、寇准(北宋),公元1022年,因宫廷斗争被贬雷州(今广东省湛江市),病逝于雷州。

5、苏轼(北宋),公元1094年,因党争之争被贬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他推广插秧技术“秧马”,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等诗句。

6、汤显祖(明朝),公元1591年,因上疏抨击朝政,被贬徐闻(今广东省湛江市)。汤显祖在徐闻创作了《牡丹亭》初稿。

图1 唐朝岭南道区域

二、琼州,“此去游人不易归”

先秦时期,琼州也属于“百越”地区。秦朝后期,海南属于南越国。

唐朝初期,海南隶属岭南道。

《汉书·地理志》记载道:“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麈麖。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为镞。自初为郡县,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故率数岁一反。元帝时,遂罢弃之。”

显然,当时的海南是典型的“化外之地”,因为地处僻远,汉代甚至都放弃了管理。

古时交通不便,海南距离中原几千公里,横跨的琼州海峡成了天堑,古时被流放海南,基本就是判了死刑,是流放重地中的重地。

流放琼州的名人如下:

1、李德裕(唐朝),公元847年,“牛李党争”失败,被贬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他在崖州开办学堂、传播中原典籍,是海南最早的儒学倡导者之一,后世称“天涯第一功臣”。

2、苏轼(北宋),公元1097年,因党争之争被贬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苏轼在儋州开设学堂,教化育人,儋州至今保留“东坡书院”,推动中原文化南传。

3、李纲(南宋),公元1129年,因主战抗金遭排挤,被贬海南万安军(今海南省万宁),仅居海南三日。

4、赵鼎(南宋),公元1145年,因反对秦桧议和,被贬吉阳军(今海南省三亚市),在当地绝食明志而亡。《宋史》称:“赵鼎身死海南,天下闻而悲之。”

5、胡铨(南宋),公元1148年,因弹劾秦桧被贬吉阳军(今海南省三亚市),居琼八年。他在崖州办学,传授经学,培养黎汉学子。《崖州志》载:“胡铨居琼,讲学不倦,琼士多从之游。”

三、夜郎,“我寄愁心与明月”

“夜郎”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泾渭分明的存在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神秘消失的夜郎古国阶段,另一个阶段是夜郎古国消失之后的夜郎县制,为叙述方便,本文中称之为“后夜郎“

综史料所记载,夜郎古国的时间段应该就是战国楚顷襄王在位(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时期到汉成帝河平年间(前28年—前25年),也就是大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5年,共273年(以上)。在此之后,都是“后夜郎”时代,也就是夜郎县等称谓的时期。

夜郎“临牂牁江”,夜郎古国的发源地或者说中心地牂牁江就是当今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牂牁江风景区,牂牁江水系属于珠江流域的北盘江水系。

关于“夜郎”的详细考证,请参阅拙作《我从夜郎来—夜郎古国深度探秘》。

夜郎成为流放重地,主要是唐朝以后,所以其疆域包括曾经的夜郎古国和后夜郎时期的夜郎县等。也就是今日贵州的大部分区域,加上云南、湖南、越南等部分区域。

流放夜郎的名人如下:

1、李白(唐朝),公元757年,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被唐肃宗定为“附逆”,流放夜郎(今贵州省遵义市区域)。

公元759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朝廷大赦,未真正抵达夜郎,其诗“千里江陵一日还”,即写于赦还途中。

2、王昌龄(唐朝),公元748年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尉(今湖南省怀化市,贞观八年设夜郎县)。王昌龄在龙标教授诗文,当地苗族、侗族传说中称其“传歌者”。

3、王阳明(明朝),公元1506年,因弹劾宦官刘瑾被贬龙场驿(今贵州省贵阳市)。

王阳明在龙场驿悟出“心即理”学说,完成《五经臆说》,奠定心学体系,史称“龙场悟道”。

4、程学恂(清朝),公元1735年,因文字狱牵连,被流放贵州古州(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程学恂协助朝廷开辟“新疆六厅”(黔东南苗疆),推行改土归流,削弱土司势力。

图2 战国时期的夜郎古国疆域

四、伊犁,“地极西陲,山川险远”

流放伊犁,主要是在清朝时期。

伊犁位于现在的新疆西部,与中原相隔数千里,要到伊犁,需穿越戈壁、雪山、荒漠,路途艰险,九死一生。

伊犁是清朝统治新疆的核心(设伊犁将军府),但地广人稀,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和屯田资源开发,驻军与屯垦人力严重不足发配犯人可补充戍边劳力。《清史稿》记载:“遣犯助耕,岁纳粮以实边储”。

所以,伊犁就成了清朝的流放重地。

流放伊犁的名人如下:

1、纪昀(清朝),公元1768年,因泄密案牵连被贬乌鲁木齐,虽未直接至伊犁,但其著作涵盖北疆全域。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收录伊犁风物传说,如“喀什噶尔金矿”、“伊犁狼灾”,塑造中原对西域的奇幻想象。

2、洪亮吉(清朝),公元1799年,因上书批评嘉庆帝“吏治腐败”被贬伊犁,百日即赦,但影响深远。在当地,洪亮吉著《伊犁日记》《天山客话》,首次系统记载伊犁气候、物产与哈萨克游牧习俗,被誉为“西域地理学开篇”。

3、徐松(清朝),公元1812年,因科场案被贬伊犁十年,成为清代新疆地理学巅峰代表。徐松在伊犁著《西域水道记》、《新疆识略》,精确测绘伊犁河、特克斯河流域,首次标注巴尔喀什湖为中国领湖(后被沙俄侵占)。提出“伊犁为新疆腹心,控扼俄夷”的国防理论,直接影响1871年左宗棠收复伊犁的军事部署。

4、林则徐(清朝),公元1841年,因鸦片战争失利,林则徐被道光帝贬戍伊犁,历时两年。到了伊犁,林则徐提出“屯田实边”战略,推动“坎儿井”水利工程扩建,使吐鲁番耕地倍增。

5、邓廷桢(清朝),公元1841年,与林则徐同期被贬伊犁,近代“禁烟双雄”共戍边疆。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整饬边防,改良火器装备,训练“索伦营”骑兵对抗沙俄渗透。

五、沧州,“草木风霜剑气多”

自五代十国起,沧州几乎一直是中原与契丹的边境要地。尤其到了北宋时期,沧州就成了戍边重镇,也是流放 。

《沧州盐政志》记载,宋代至清代沧州流放者逾2万人,盐场劳役占70%。

流放沧州的名人如下:

1、刘豫(金朝),公元1137年,伪齐政权被废后,金朝将其家族流放沧州。

2、颜元(清朝),公元1671年,因“朱三太子案”牵连,一度被拘沧州,后经李塨力证获释。狱中著《存性编》,批判程朱理学,提出“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实践观。

3、林冲(文学形象,北宋),文学形象出于施耐庵《水浒传》,“豹子头”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草料场。

图3 北宋期间沧州位置图

六、宁古塔,“唯见莽莽榛莽,虎狼昼行”

宁古塔(今黑龙江牡丹江海林市)冬季气温低至-40℃,清代《柳边纪略》称其“冰霜早,五谷晚,八月即大雪封山。”

宁古塔距离北京约1500公里,流放者徒步跋涉需3-4个月,沿途穿越山海关、辽东丘陵等险地,面对严寒、野兽、饥饿三重威胁,死亡率高达60%(《清实录》统计)。

加上军事戍边,为满清政府打牲等需求,宁古塔就成了清朝流放重地。

据《清史稿·刑法志》记载,清代流放宁古塔者约5.3万人,含进士以上文士1200余人。

流放宁古塔的名人如下:

1、吴兆骞(明末清初),公元1658年,因“南闱科场案”被诬作弊,吴兆骞全家流放宁古塔23年。

吴兆骞在宁古塔创办“七子诗社”,教授满汉子弟诗文,著《秋笳集》。

后来纳兰性德全力营救其南归,成为清代“流放文人命运转折”的象征。

2、方拱乾家族(明遗民),公元1661年,因“江南奏销案”牵连,方拱乾携五子方孝标等被流放宁古塔。方拱乾的《绝域纪略》是首部系统描述宁古塔地理、物产的汉文专著。

3、郑成功家族(南明抗清势力),公元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叔父郑芝豹等族人被清廷流放宁古塔。

4、金圣叹家属(清朝),公元1661年,“哭庙案”后,金圣叹妻儿流放宁古塔为奴。

5、杨越(清初),公元1662年,因“通海案”(联络台湾郑氏)流放宁古塔。

杨越在宁古塔推广关内“垄作制”与轮耕技术,使宁古塔粮食产量十年内翻三倍,解决驻军粮荒。

6、陈梦雷(清朝),公元1683年,因卷入“三藩之乱”被诬附逆,流放宁古塔十余年。他协助编修《盛京通志》,首次将东北山川、民族纳入帝国方志体系。

七、房陵,“山林四塞、其固高陵”

房陵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流放地,它是“帝王将相流放地”。

房陵是今日的房县,属于湖北省十堰市。

古时的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得名。

明代《房县志》释意为“四面皆山林巩固,巍然高峻,有如房室”,故而房陵。

地理的闭塞,远离古代政治中心,巫蛊文化的震慑(《汉书·地理志》称其"信巫鬼,重淫祀",被视为"瘴疠之地")。在古时交通、经济严重落后的情况下,房陵确实是天选的流放之地。

房陵流放的朝代主要为秦汉唐宋四个朝代。至明清方志编纂时,房陵已形成包含37位皇族、200余官员的"流放名人谱系"。自秦以来,房陵有数次大规模流放活动。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灭赵国后不杀赵王,将赵王迁流放于房陵。《史记》记载,秦始皇仲父、相国吕不韦家族一万户、秦始皇太后幸郎嫪毐家族四千户被流放于房陵。

第二次是西汉时期,《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时济川王刘明、清河王刘年等都被贬谪房陵,刘邦女婿张敖、汉景帝孙刘勃也流放到此。

第三次是唐朝,有隋文帝太子杨勇、梁王李忠、广武王李承宏,还有广为人知的庐陵王李显等被贬谪房陵14年。

第四次是五代两宋时期,后梁刺史惠王朱友能、南宋周恭帝等帝王被贬谪房陵。

房陵流放的人群中,皇室宗亲占到38%,文武官员占到41%,文人占到15%,还有一部分特殊流犯占到6%。

0 阅读:1
呵呵呵文化

呵呵呵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