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两首七绝,朴实感人,富有理趣,令人过目难忘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4-07 09:06:50

岁月流转,会激发文人墨客们的万千思绪;景物变换,也能引起才子们的内心感慨。一个普通的瓦盆,却可能因为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感,反而令人觉得极其珍贵。一次偶然的游历,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发深刻的思考,更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传世之作。

杜甫晚年四处漂泊,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却一直笔耕不辍。每到一处,杜甫就会细心观察景物的变化,以及百姓们的生活情况,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也让他获得了许多真实和丰富的体验。下面分享杜甫的两首七绝,朴实感人,富有理趣,令人过目难忘。

少年行二首 其一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瓦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杜甫生活于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这两首诗创作杜甫漂泊巴蜀时期,在一年的暮春时节,诗人看见景物变化,联想到自身坎坷经历与现实惨淡现状,于是借景抒怀,暗寓对盛世不再的怅惘。

首句先声夺人,为看似粗陋的老瓦盆正名。瓦盆是乡村里极为常见之物,粗糙质朴,远远比不上富贵人家金银酒器的精致华美。“莫笑”二字,表达出诗人对一只老瓦盆承载了田家数代人回忆的赞颂之意。

次句补写瓦盆的不凡品质,它在很久以前就被用来盛酒,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目睹着田家的生活琐事、喜怒哀乐,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儿孙的成长。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沉淀,并赋予其别样的温情与厚重。

后两句转而描绘出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富人用银壶倾倒美酒,田家将浊酒注入瓦盆,银器的光泽与瓦盆的质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会吸引众人的目光,彰显出贫富之间的差异。

最后一句值得深思,无论是昂贵的银器,还是普通的瓦盆,当人们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之后,大家都可能卧倒在竹林边。此时贫富的差距早已消失不见,大家在醉意中回归自然,一样感觉极其惬意。

全文以小见大,作者通过描写一个极其平凡的酒具,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迷惑,其实最重要的乃是内心的感受。无论是田家的瓦盆,还是贵族的珍宝,都不过是一种工具,根本不会影响沉醉后的状态。

其二

巢燕养雏浑去尽,江花结子已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不见堂前东逝波。

作者首先展现了一幅暮春景象,燕子将巢里的幼雏养长大之后就离去了,江边盛开的花朵,大多已经结子,几乎很难寻觅到鲜艳的花朵。

“浑去尽、已无多”,揭示了由盛转衰的过程。景物的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无情流转,自然万物都难以逃脱岁月的更迭。曾经热闹的燕巢如今变得空空荡荡,绚烂的繁花也即将消逝,这些虽然都是客观规律,但也让诗人产生出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后两句将笔触从景物转向人事,“黄衫年少”是指青少年,他们正处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诗人感慨这些年轻人应该珍惜当下,多来此地游玩,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堂前滔滔东流的江水。

时光一去不返,就像江水日夜奔腾,永不停歇,更不可逆转。可是由于年少无知,晚辈们经常喜欢安逸和轻松的日子,容易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诗人以一种略带警示的口吻,提醒他们要珍惜大好年华,莫要等到须发皆白、又一事无成,这才追悔莫及。

岁月就像一个活泼的精灵,总在不经意时从指缝和眼眸溜走,只留下斑驳回忆,惹得人们常在无奈中轻叹。全文质朴无华,情感深沉,诗人以暮春时节燕去花残的景象作为铺垫,勾起心中的感慨,也委婉地表达出对后人的劝诫。

0 阅读:0
墨有云水心语

墨有云水心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