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遗民的一首七律,前三联句句用典,结尾尽显超脱襟怀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4-10 09:38:34

在那些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朝代,人们的生活陷入无尽的迷茫。然而总有一些人能于乱世中独守宁静,他们凭借一支笔、一颗心,在喧嚣中觅得精神栖息之所。

宋末便有这样一位诗人,为后世留下了一首佳作,引人向往,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接下来要介绍的便是宋末遗民的一首七律,前三联句句用典,结尾尽显超脱襟怀。

高卧

宋末元初 · 仇远

人生天地一蘧庐,耕凿虽劳乐有余。

因阅杜诗删旧稿,为观羲帖习行书。

山公醉后犹骑马,渭叟闲来只钓鱼。

世道秋风总萧索,何如高卧白云居。

宋末元初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定的时代,朝代更迭,百姓生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文人墨客们也在乱世里寻求安身立命之所。

仇远生于乱世,曾亲眼目睹很多人家流离失所的悲戚场面,虽然心中怨愤不已,却又无力扭转乾坤,他只能暂时逃避现实,并以诗酒排遣孤寂和愁苦。

作者性喜山水,又能甘贫乐道,其作品多抒写兴亡、变迁之叹,记录访游、闲谈的感受。这首七律视角独特,蕴含丰富,展现了诗人在特殊环境中的追求。

“人生天地一蘧庐”,首句源于《庄子》仁义乃先王之蘧庐之意,诗人将人生比作暂时寄居的旅舍,茫茫宇宙之中,生命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表达出一种虚幻的感觉。

“耕凿虽劳乐有余”,次句典出皇甫谧《高士传》中巢父、许由耕凿而食的隐逸生活,既指农耕劳作的物质生产,更象征一种自食其力的生存尊严。

耕种和凿井虽然辛苦,诗人却能体会到满足与快乐。这种快乐是源于自食其力、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诗人因而可以在短暂的人生中寻觅一份乐趣。

“因阅杜诗删旧稿,为观羲帖习行书”,颔联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精神生活。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百姓的同情。他在阅读过程中删改旧稿,或许是受到杜诗的启发,试图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的动荡与自己的心境。

诗人欣赏王羲之的字帖并练习行书,在乱世中获得了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笔墨挥洒之间,可以忘却尘世的纷扰,获得心灵的慰藉。一诗一书,体现了作者在诗歌与书法中寻求寄托,丰富和滋养自己的独特追求。

颈联继续运用典故,“山公醉后犹骑马,渭叟闲来只钓鱼。”山公即晋代才子山简,他酷爱饮酒,还经常醉后骑马而归,展现出一种旷达不羁、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渭叟是指姜子牙,他在未遇周文王之前,隐居垂钓,看似悠闲,实则等待明主,施展抱负。

仇远一方面渴望像山公一样,以洒脱姿态面对乱世,忘却烦恼;另一方面又难以完全割舍心中梦想,期望效仿姜子牙,蛰伏等待良机。这种矛盾的心境,反映出乱世中文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艰难抉择。

“世道秋风总萧索,何如高卧白云居”,结尾形象地描绘出宋末时期的衰败与凄凉,并传达出作者在隐居生活中坚守内心的想法。朝代更替、硝烟不断,百姓遭受了无尽的苦难,社会秩序不断地被破坏。秋风的意象既暗指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又隐喻改朝换代后的凋零和低迷氛围。诗人深深感到绝望,于是便决定远离喧嚣、高卧白云。

全文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结构上层层递进,作者抒发人生感慨,描述精神世界,又指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当人们透过"蘧庐、耕凿,杜诗、羲帖,山公、渭叟"等意象,看到了一个在朝代交替中的遗民群体,他们无法改变历史走向,只能在诗文书画中守护和传承文明火种;他们也不再追求致君尧舜的理想,却在高卧白云的生活中展现出恬淡襟怀。

0 阅读:67
墨有云水心语

墨有云水心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