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首《鹦鹉》,颈联乃是千古名句,结尾令人遐想不尽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4-08 09:56:58

公园的一隅高挂一个鸟笼,凑近细瞧,只见一只羽色鲜艳的鹦鹉被困在其中。鹦鹉朝迎游客,巧舌频翻,仿佛是在与游客热情攀谈;暮对斜阳,孤影自守,它的思绪也好像悠然地飘向了远方。

鹦鹉囿于方寸,徒羡天空的飞鸟,就像世人被俗务羁绊,常思逍遥自在。鹦鹉期盼自由,却又似乎安居樊笼,更是习惯于主人的投喂。诗人白居易就曾借助鹦鹉抒发内心感悟,下面一起欣赏:

鹦鹉

唐 ·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伎,深藏牢闭后房中。

译文:一只来自陇西的鹦鹉,被带到了遥远的江东。经过主人多年的精心喂养,它的喙部渐渐泛起了鲜红。主人担心它思乡而飞走,于是便预先剪掉了它的翅膀,只在喂食时才会暂时打开鸟笼。

它能灵巧地模仿人语,从而得到了众人的宠爱,可是鹦鹉的心思却不为人知,它始终渴望在蓝天中翱翔。这样的情形就像豪门中的歌女,她们即使每天锦衣玉食,却只能一直幽闭在深宅大院之中。

元和年间的长安城,春寒料峭。西域商人的驼队正缓缓穿过京城里的大街,此时竹笼里的一只鹦鹉似乎非常激动,忽然发出清脆的啼鸣。这只来自陇西的鹦鹉,羽色还未褪去幼雏的灰褐,喙部却已微微泛红。它不会想到,此刻掠过屋檐的春风,将是它未来几年里最后一次触摸自由的气息。

当白居易在市集遇见这只鹦鹉时,它正被人们当作奇珍异宝进行叫卖,围观者也不断地发出阵阵的惊叹。诗人望着那双灵动的眼睛,突然想起当年被贬江州时的经历,乐天怜惜其声音虽然婉转悦耳,却同样也是身世飘零,于是便买下了这只鹦鹉,也让诗人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文学素材。

宁静无忧的日子,让鹦鹉的羽毛逐渐变得光鲜。它的喙部变得愈发红艳,如同被晚霞染透的珊瑚。每日清晨,它会准时用清脆的嗓音唤醒主人,有时还会模仿白居易的口音,吟诵主人新写的诗句。

每当暮色降临,鹦鹉则会久久地凝视着窗外的归鸟。它曾试图用爪子叩击竹笼,却不幸被锋利的剪刀剪断了飞羽,鹦鹉眼中的光芒骤然熄灭。它好像突然明白,所谓的宠爱不过是镀金的锁链,喂食时的短暂自由,也是主人希望它能更好地为大家助兴。

主人的亲友们得知消息后,便络绎不绝地前来观赏这只能够吟诗的鹦鹉,宰相裴度就曾赞叹:"此鸟堪比我家的歌姬,皆有巧舌如簧之妙。"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白居易顿时想起自己见过的那些歌女,她们虽然身着华服,却要在宴会上强颜欢笑,稍有差错便会被无情责罚。

诗人猛然惊醒,这只被喂养的鸟儿,何尝不是命运悲戚的很多歌女的缩影?她们用美丽取悦他人,用演艺换取生存,却不幸失去了掌控命运的权利。

白居易的一首《鹦鹉》,颈联乃是千古名句,结尾令人遐想不尽。剪翅的鹦鹉,象征着被斩断理想的骚客;幽闭的歌姬,则代表了琵琶女之类的物化对象。诗人借鹦鹉之口,喊出了"鸟忆高飞意不同"的觉醒之声,这不仅在呼唤着个体的自由,更是在质问令人窒息的封建礼教。

白居易的这首七律蕴含深刻,作者以鸟喻人,通过鹦鹉被投喂的命运,隐喻封建社会中人才被束缚的现实,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千年后的今天,当人们重读此诗,依然能感受到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0 阅读:0
墨有云水心语

墨有云水心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