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骑驴还家,写下一首七律,开篇便不同凡响,结尾尽显超脱襟怀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4-12 10:39:04

不知不觉就到了暮春时节,不久前的天气似乎还有些寒意袭人,很快又变得骄阳似火,感觉就像坐着过山车。生活仿佛一首缱绻的抒情诗,在春日阑珊中,绿肥红瘦间,满是生命交替的意味。

时光倒退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一位游子拖着疲惫的身躯,在蜿蜒的归途中踽踽独行。在漂泊他乡的日子里,疾病如影随形,他也尝尽了人间冷暖。

如今暮春将尽,他终于就要回到故园,熟悉的景致映入眼帘,尘封的记忆也在瞬间翻涌,游子更会急切地期待着家的温暖。下面分享陆游骑驴还家,写下一首七律,开篇便不同凡响,结尾尽显超脱襟怀。

还家

南宋 · 陆游

天津桥上醉骑驴,一锦囊诗一束书。

作客况当多病后,还家已过暮春初。

泥深村巷人谁顾,草满园畦手自锄。

不为衰迟思屏迹,此心元向利名疏。

陆游生逢乱世,面对金兵铁蹄,他一生都渴望驰骋沙场、收复失地。可是由于不断受到排挤、屡遭贬谪,陆游在经历了多年的漂泊和病痛折磨之后,非常渴望回到家乡。

此时的放翁早已看淡名利,也不想过问朝堂之事,反而愿意回归田园,享受宁静生活。南宋淳熙十三年的暮春,陆游从山阴驿道策蹇而归,在天津桥畔留下了一个剪影,他也为后世谱写了一首佳作。

开篇便不同凡响:"天津桥上醉骑驴,一锦囊诗一束书。"陆游的家乡在浙江绍兴,而天津桥(意指天上的渡口)则是汉唐故都洛阳的标志性建筑,虽然此处并非实指,不过在宋代诗词中,天津桥常被赋予故国之思的含义。

"醉骑驴"三字,乃是放翁的自画像,又融合了李白长安市上醉骑驴的疏狂,并在微醺状态中,让人消除了传统士大夫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而驴背作为移动的行囊,则暗示着诗人一直在宦海浮沉中,寻求一份精神慰籍。

"作客况当多病后,还家已过暮春初",颔联道尽了诗人前半生宦游的漂泊之感。从镇江通判,到福建常平提举,陆游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辗转六任,足迹遍及江淮闽浙。"况当、已过"这两个虚词,表明陆游只是语气平淡地陈述事实,他尽量地克制着自己陷入悲怆情绪。

羁旅艰辛、积劳成疾,心系苍生、忧虑愁闷,让放翁慢慢地变得憔悴。此时刚过耳顺之年的诗人,已深刻感受到身体机能的衰退。"暮春初"三字,既点出时值晚春,又暗指作者正处人生的暮年,从而更能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颈联将视线从归途转向家园,"泥深村巷人谁顾,草满园畦手自锄。"诗人归来,没有看见迎接的人群,也未听到关心的话语,泥泞的村巷、芜杂的园畦,展现了现实中的乡村图画。

曾经府上车水马龙,如今门前泥深草满,家人的生活状况也无人问津。从仕途到田园的角色转换,不仅带来了环境的变化,而且也让放翁看清了世态炎凉。

不过陆游并未嗟叹自己受到的冷遇,而是以"手自锄"的姿态,再次开启农耕生活,在除草整地的劳作中,诗人完成了对自我的全新定位,在泥土的芬芳中寻觅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

"不为衰迟思屏迹,此心元向利名疏",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语气坚定地说,我不会因为年老体衰就想着退隐,因为原本就看淡功名利禄。诗人心境超脱,不被世俗名利所累,也不会像王维晚年时那样万事不关心,而是保持着内心淡泊、同时又时刻牵挂着北方的战事。

在陶渊明的笔下,归来意味着从心为形役的仕途,到采菊东篱的回归自然。陆游的归乡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选择,更具有深远和积极的意义。全文意象丰富,情景交融,更在平凡中见出深意,展现了放翁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值得后人拍手称赞!

0 阅读:28
墨有云水心语

墨有云水心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