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臣的一首《尘》,不着一个“尘”字,却写尽微尘的百态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4-11 09:59:24

在苍茫的天地间,微尘随风飘荡,就像岁月长河里的渺小过客,却又仿佛隐藏了整个宇宙的秘密。微尘在狂风中不断飞舞,在静水里从容沉淀,它虽然极其渺小,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也能绽放独特的风采。

不过微尘看似微不足道,却经常会给有序的日常生活添加麻烦,文人墨客们还将其比喻为一种模糊界线、混淆视听的力量。明代一位诗人就曾细致地观察微尘,并用诗行记录了自己的感怀,下面一起欣赏:

明 · 李贤

非烟非雾掩晴晖,九陌行人势莫违。

梁上曾因歌韵起,驿前长逐使旌飞。

几番雨打方归地,一阵风吹又上衣。

自是甘心云外客,纤毫不许到林扉。

译文:灰尘既不是烟、也不像雾,但又遮蔽了晴朗日光,京城大道上的行人也无法避开。房梁上的尘土,曾因优美的韵律而飘起;驿站前的尘粒,总是追逐使者的旌旗四处飞扬。

经历了几次雨水的冲洗,尘土才终于落回地面,可是只要一阵风吹来,它们又会沾上行人的衣裳。尘土本来就甘愿成为漂泊云外的过客,它们一丝一毫都不曾飘到山家的门前。

李贤,字原德,乃是明代名臣。他曾历仕五朝,并在明英宗、代宗、宪宗时期皆有突出表现。李贤为人刚正,敢于直言进谏,曾多次上疏陈事。他还愿意积极提携青年才俊,对稳定朝政、改善民生多有贡献。

李贤的这首诗以微尘为描写对象,突破了传统咏物诗的窠臼,细腻地描述出灰尘的独特表现,更赋予其人格化的特质,在物我的相互交融中,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悟,不愧为明代诗坛的佳作。

开篇展现微尘的特点,"非烟非雾掩晴晖,九陌行人势莫违。"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灰尘的细小和材质,而是将其与烟雾进行比较,同时又指出其经常遮蔽灿烂的阳光,更让行人避之不及。

读者应该很容易想到,作者在此是以物喻人。朝堂里经常出现纷争,有人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有人却为了获取名利而排斥异己,甚至还会祸国殃民。“势莫违”三字,暗示了灰尘看似渺小,却又无处不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更可能会决定社稷的安危。

"梁上曾因歌韵起,驿前长逐使旌飞",颔联具体描述灰尘将会飘飞到的场所。歌楼宴饮处,乐声扬起时,尘土随之舞动;驿站官道上,旌旄所指处,尘雾追逐翻飞。

出句指向宴乐场所的奢靡浮华,对句象征仕途生涯的奔波劳顿。尘土成了依附人类活动的伴生物,它的活动轨迹恰是世俗中众生百态的画像,既被裹挟其中,又会主动迎合。

颈联展现了微尘的不断循环,"几番雨打方归地,一阵风吹又上衣。"历经雨水冲刷,微尘被迫归寂于地,却又因风而起,附着于人。

"雨打、风吹"四字,构成了影响尘灰飘飞轨迹的自然力量,即展现其受到重力与风力作用,又可引申为命运的洗礼、时代的裹挟,共同塑造着个体的存在形态。

尘土"归地、上衣"的循环往复,也暗合一种轮回观念,传达出世人就像微尘一样渺小,让人感触良多。

"自是甘心云外客,纤毫不许到林扉",结尾值得细读。诗人甘愿做一位远离尘世、悠游云外的隐者,同时他又不许任何尘世纷扰靠近自己山林居所的门扉。

“甘心”二字态度决然,尽显对喧嚣世俗的摒弃,以及对自由洒脱、超脱生活的向往。“纤毫”意指极细微之物,表达出作者要坚决守护内心的宁静与纯净,也让读者体会到诗人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明代名臣的一首《尘》,不着一个“尘”字,却写尽微尘的百态。李贤的这首诗兼具工笔之细与写意之妙,首"非烟非雾"的精准辨析,"几番、一阵"的数量词运用,"掩晴晖、势莫违"的动态描写,"起、飞、归、上"等动词组合,都展现出诗人的细心观察,也赋予静态的微尘以灵动的百态,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触,令人遐想不尽。

0 阅读:0
墨有云水心语

墨有云水心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