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的童年回忆,说社戏的起源

自说文史 2018-06-07 23:34:05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社戏》,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文章说的是,童年时期,鲁迅到母亲娘家玩,晚上和小伙伴们一起看社戏、偷蚕豆吃的故事。

抛开深层的意义不说,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41岁了。而文中看社戏的故事,是他11岁的时候。足足隔了30年之久,亦可以看得出鲁迅对那时候的记忆和眷恋了。

社戏

那么,这个社戏到底是什么,竟然能鲁迅几十年来都念念不忘呢?

社戏,总的来说是一种传统的风俗娱乐活动,但这种风俗娱乐,起初并没有,而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在甲骨文中,“社”是个形象的土堆,而且土堆高高耸立。表示的意思是,村落中,众人围绕这个高高的土堆祭拜。

到了金文中,“社”字有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更形象了。左边的“示”,长横表示祭台,短横表示祭物,下面的三竖则是祭台的支撑腿。右边的一横代表土地,上面的木代表植树。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祭祀场地植树,祭拜土地神。

后期的金文干脆就把土和木简化为土地的土,意思也更为明显。

社字演变

在很久以前,人们对孕育生命的太阳、土地很崇拜,所以就有了太阳崇拜、土地崇拜、生殖崇拜等各种崇拜。

最有名的莫过于生殖崇拜,半坡时期,陶器上的鱼纹、蛙纹等,就是生殖崇拜的表现。

土地崇拜的出现,人们便形成了一种自发的活动,即祭祀土地。当然了,古人对事物的分类很细致,因此土地也具体细分为川泽、丘陵、原隰、山林和坟衍五大类,这五类土地,总称为“社”。

我们知道,社稷一词,常常用来代表百姓和国家,为何?因为社代表土地,稷代表谷类,社稷合起来就是土地和谷物,因而可以用来代指黎民百姓和国家。

社稷坛的五色土

离开土地,就没有万物,人们也就无法生存。为了感谢大地,古人就会筑坛来祭拜土地神,也就是社神。这种祭拜社神的活动,就叫社戏。

春天,万物复苏;秋季,开始收获,于是祭社又分为春祭和秋祭。

话说回来,那时候,人们是如何祭拜土地的呢?是跳特殊的舞蹈,还是要念一番台词?是集体下跪磕头,还是要爬上高高的土堆?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猜测,当时一定有活动来进行祭拜。

进入到文明社会后,人们不再堆土祭拜,而是建庙祭拜。到了东汉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社戏又出现了新的含义——祈求菩萨能风调雨顺,或者久旱求雨等。

祭祀的活动,终于也变成了表演唱戏。

社戏

到了明清时期,社戏已经从祭拜土地,延伸出了关公、包公、龙王、火神等众神的戏份。这个时候,社戏的主要目的,已经从祭祀土地的专一性,转换为娱乐大众的多面性。当然了,人们并没有忘记祭祀土地神,只是祭土地神弱化了许多而已。

最后说一下,“社会”这个词,我们都知道,是用来指代我们生活的环境。但其实,这个意思是引申出来的。

社有多人、团体的意思,会是聚集地。因此,“社会”的最初意思,应该是“社祭聚会”或“社日聚会”。

1 阅读:140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