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射柳和斗百草,还有哪些端午习俗被遗忘?

自说文史 2018-06-14 10:47:54

端午是已经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习俗,它起源于人们的祈福避祸之心,而后才和名人相联系,并逐渐向全民娱乐发展,同时还有许多风俗活动。

到了现在,这些风俗活动中,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或插柳,似乎也没有其他了。

端午

其实,端午风俗活动有很多,但是很多都被人们遗忘了,或者只能在某些地方保留一点点。古时候端午还有哪些习俗呢?

挂天师像和五毒符

熟悉道教的朋友应该知道,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五月初五为地蜡,和端午同一天。所谓腊,就是神,古人到了一年之终,就要祭祀各种神和祖先。

道教在民间影响力,所以端午这天,百姓有挂天师像和五毒符的习惯。天师能打鬼,五毒能辟邪,所以这也是一种祈福的寄托。

天师像

这个习俗,到清代都很流行。清代有个人叫富察敦,他写过一本书叫《燕京岁时记》,记载了清代北京的许多习俗,其中就有一段,说了端午挂天师像和五毒符的习俗。

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您看,大家都抢着买,足见其流行和火爆了。

佩五色丝和香囊

五月正是各种毒病活跃的时期,孩子身体还不够强,所以极容易生病,故而古人也把五月成为“恶月”或“毒月”。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古人就会让孩子佩五色丝。

早在东汉时期,应劭在《风俗通》中就说过:“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至于为什么是五色丝还不是四色或者六色,原因在于,古人认为五色代表了东西南北中五方,借五方之神的力量来保护孩子。

香囊

五色丝可以系在孩子的手腕上,也可以是脖子上、脚腕上;还可以是孩子的背上,或者女孩子发钗上。

五色丝后来发展为香囊,里面装一些由丁香、香草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线作绳,佩在孩子身上,也是为了避邪除灾。

沐草药之浴

在荆楚等地,端午流行沐浴驱毒辟邪。

这个沐浴可不是简单的洗澡,很讲究。因为,端午也是“浴兰节”,所以沐浴的水中,一定要放兰草。话说兰草的确有一定的功效,而且洗干净也不失为一种防病之法。

当然,发展到明清时期,不用一定放兰草,你放百草也行。

射柳

汉族是农耕民族,即便因为战争需要,射箭在所难免,但是作为娱乐活动,基本也就是玩玩“投壶”游戏。

所以,射柳这种活动是起源于游牧民族,原本是鲜卑、匈奴等人的祭祀活动,后来成为端午习俗之一。一开始,确实是射柳,到明清时,发展为射葫芦。

射柳

葫芦里放着鸽子,整齐挂在树上。射中了葫芦,鸽子就会飞到天上去。不过,比试的不是谁射的准,而是谁的鸽子飞得高。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饮雄黄酒,斗百草等习俗,都渐渐消失于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了。比如斗百草,我小的时候还玩过,两根草十字交叉,互相用力,看谁的草更结实。现在应该已经没了吧。

都成了购物、走关系、亲朋好友来聚会的日子了。

0 阅读:4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