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终结乱世的开国君主,论功行赏时却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

历史控 2021-02-24 23:37:32

公元266年二月(咸熙二年十二月),汉末之后统治中国北方多年的曹魏统治集团走到尽头。曹魏权臣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享受到祖辈几代人的奋斗成果,取代曹髦称帝,国号晋。时间再向后倒退三年,司马昭病逝前,曾发动大军南征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所以司马炎称帝时,原本鼎立的三国只剩下晋国和吴国。自汉末天下大乱以来,中国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无论对于司马炎,还是当时多数将领、大臣而言,一统华夏,名垂青史的机会就在眼前,谁都不愿错过。

司马炎称帝后,优先改革内政,发展国力。后来淮南曾两次发生反对司马氏的叛乱事件,并且有吴国的支持,但都被晋国镇压下去。当时,江东的孙吴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之下,危机四伏,国力日衰,人心思乱。这一有利形势为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提供了可能。司马炎决心加强对南线的军事部署,着手进行灭吴的准备工作。

泰始五年(269),司马炎把才识出众的尚书左仆射羊祜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的职务,坐镇襄阳(今湖北襄樊);把镇东将军卫瓘从徐州调往青州,改派宗室司马伷为都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羊祜是司马师内弟,西晋皇室外戚,他军事才能卓越,到襄阳后,他努力安定民心,减轻赋税,采取各种办法,加强军事物资的储备,使晋吴对峙的局面不断向有利于西晋方面转化。

泰始六年(270年)六月,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杀秦州刺史胡烈。司马炎非常震恐,着力平定叛乱。讨伐吴国的战事不得不暂时延缓。同时东吴命陆逊之子陆抗主持西线军事。陆抗也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一上任便攻破西陵(湖北宜昌),并击败羊祜等人的援军。羊祜只得继续等待时机。

泰始十年(274年)陆抗病死,东吴西线的防御能力明显下降。羊祜开始筹划南进的军事部署和作战方案。咸宁二年(276)十月,羊祜给司马炎上表,请求伐吴。羊祜认为,西晋灭吴的条件比当时灭蜀的条件远为成熟,只要司马炎肯下决心,平吴是不成问题的。但建议遭到贾充、荀勖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以秦、凉地区的动乱尚未平定为由,极力阻挠南进。司马炎不能下定灭吴的决心,除因西部动乱外,还有他分封诸王以屏卫皇室的计划还没有实现的因素。自泰始分封以来,司马炎没有认真要求诸王就国,多数宗王留官或留居洛阳,诸王不去各地把持军政要务,司马炎觉得司马家族不安全。

咸宁四年(278)六月,羊祜等不了了,他病重中,要求入朝面陈灭吴大计。司马炎允许他乘车上殿,不行参拜之礼,对于他的意见也表示愿意听取。后来羊祜在病榻上要前来探病的中书令张华转告司马炎说:吴主孙皓暴虐异常,现在出兵可以一举成功。如果孙皓死掉,吴国另立有为新主,我们再有雄师百万,也难渡长江天险了。羊祜的话对司马炎震动很大。他要求羊祜卧护诸将,带病出征。羊祜表示,灭吴战争不一定非他指挥不可,他可以推荐一个能够胜任这一职务的人选。当年十一月,羊祜病故。临终前他举杜预代替自己。

杜预以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的职务到达襄阳,以离间计诱使孙皓换了对晋军有威胁的西陵总督张政。经过一段时间部署,咸宁五年(279)八月,杜预向司马炎上表伐吴。这时,益州刺史王濬也上书请战。

咸宁五年(279)十一月,司马炎命令张华为度支尚书,主持灭吴大局,掌管漕运粮饷。同时,他发布诏书,下令以六路大军,二十万众,大举进攻吴国。这六路是:镇东将军司马伷出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今安徽长江以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等率巴蜀水军,顺江而下。十分滑稽的是,司马炎选定的平吴主帅竟是贾充。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吴主孙皓兵败投降,至此,全国重归统一。在对平吴功臣封赏的时候,司马炎遇到难题:王濬和王浑为争功而互相指责,闹得不可开交。按说,王濬平吴有首功应该重赏。但是王浑在朝中的势力大,党羽多,儿子又是司马炎的女婿。他们极力争吵,在封赏中占据了上峰,王浑被封为公,王濬却被封为侯。一些朝臣为王濬功高赏薄鸣不平,司马炎为平息众怒,又回过头来给王濬升官加赏,搞得十分狼狈。而那个灭吴的阻力贾充却平白得到增封食邑八千户的赏赐。一统乱世的帝王竟然在战后落得如此哭笑不得的善后,归根结底,是因为司马家族的上位,靠的是豪门权贵们的支持,司马氏作为代言人,没有绝对话语权,也就威信不足了。

0 阅读:8
历史控

历史控

读书先读史,读史读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