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用具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探索艺术、追求悠闲雅趣生活的必备之物。 “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正是道明在器具上渗透着人类对文明的追求与探索。文房用具不但要求实用,更需注重艺术形态,表现出文人的雅趣。
砚滴水注又称水滴、书滴、水注、蟾注等,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房器物,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饮流斋说瓷》记载:“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日滴,不名曰盂。”可见,砚滴是一种特殊的注水器具。
砚滴的出现与书画的兴起及笔墨的使用有关。古人著书作画时,用水壶、水盂往砚池注水,水的流量往往难以控制,便发明了便于控制水量的砚滴。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关于砚滴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西汉《西京杂记》中记载:“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如五合之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
砚滴主要分为两种,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材质有陶瓷、铜、玉、锡、琉璃、紫砂等。在造型上,历代均有创新,汉代有龟蛇熊羊样式,魏晋时有蛙龟样式,南北朝时期以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唐代则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以瓷质为主。清代造型以象形居多,作工精巧,还出现了莲蓬样式。
传世的历代砚滴做工都比较精美,材质除金属、玉石、玛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设计上,也是穷其工巧,堪与后世出现的紫砂壶艺术相媲美。它们大都古雅别致,多姿多彩,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尽管外形多样,但砚滴有3点共通之处:一是腹内中空,可以盛水;二是较高的位置有细孔,在倾倒时可以滴出水来;三是背上的圆孔与腹内相通,圆孔上有一段高起的管状器,可以注入水。
使用前,将砚滴浸入水中,随着气泡冒出自动浸满。使用时,利用气压控制滴水分量。以手指按住,将砚滴移到砚台上,略松手指,便可以往砚池注水。过触觉感受砚滴内部的气压,通过视觉决定砚滴的出水量,最终得到合适的出水量。
砚滴是如果说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四宝。那么砚滴之实用功能则要小得多,而相应的清赏把玩价值却要大得多。它们题材多样,寓意美好,其消费对象则往往是达官显贵、皇家贵胄,因此传承至今的砚滴类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鉴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