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赏石如梦如痴。陶渊明“醒石”,白居易写石,杜甫藏石,米芾拜石,东坡供石。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 也有“石乃园之骨”之说。可见“石”在中国人心中的赏趣地位。
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被古今藏石界列为观赏石的“四大奇石”。太湖石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得名,又因其形状各异,姿态万千,让人感到自然质朴、独特新奇、玲珑剔透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易受侵蚀,易风化。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之一,以造型取胜,多曲折圆润、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宜作园林石或桌上盆景等。太湖石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很广。
太湖石分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经水波荡涤和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因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侵蚀下而形成。唐吴融的《太湖石歌》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宋朝大书法家米芾将太湖石的特点分为“瘦、漏、透、皱”。瘦,指的是太湖石的嶙峋瘦削之感,以凸显山之险峻。漏,即孔洞之美,洞奇石秀,孔洞相连可观宇宙之奥妙。而所谓“透”其实指的也是洞,不过与之不同的是,不强调见光,指左右洞透而穿,洞洞相连,贯通如一。皱,则是指石头表面纹理变化,即石体表面坑洞连绵不绝的凹凸感,从而形成明暗多变,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的光影奇观。
在诗人墨客眼中,赏石文化,也成为了一种艺术载体,可以寄托情怀与艺术精神,亦能体现文化境界和生活方式。太湖石是大自然给予的美,自然的不带半分造作。不管是怎样的自然因素造成的这般形态,它都欣然接受,却造就了它的那份自然和独特性。
北宋就这么玩儿没了。
马蜂窝石头[笑着哭]
玩这个这比黄赌毒好多了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