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女性都有痛经的问题,部分女性在生宝宝后症状会缓解,可能是由于子宫在怀孕和生育后,屈曲角度不再明显,使得经血排出更为顺畅,缓解了疼痛症状。
所以年轻女孩子在忍受痛经痛苦时,身边的阿姨们常常会说:别担心,等生完孩子就好了!
然而,有一类痛经却反其道而行之——有些人生完宝宝后痛经却愈发加重了,还有些人年轻的时候从不痛经,年纪上去了反而开始痛经。
如果女性朋友们遇见上述情形,那就要当心了!
因为很可能是遇上了“继发性痛经”,其特点就是伴有盆腔脏器的器质性病变,而其中最常见的病因就是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在作怪。
三甲天团
刘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内异症”为啥加重痛经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简称“内异症”,据统计,全球约有10%的育龄期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异症,可见这是一种高发疾病。
内异症,通俗地讲,就是子宫内膜组织没有乖乖地待在自己的家里——子宫腔内,而是到处乱跑、闲逛,甚至还在别处安营扎寨!
1子宫肌层
是最常见的安家位置,医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子宫腺肌症”,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女性。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和人工流产的高发,疾病本身也逐步年轻化,可能与这些手术操作破坏了子宫黏膜下层,刺激子宫内膜细胞启动“旅行计划”有关。
虽然子宫内膜移居至子宫肌层并未超出子宫之外,但这个地方已然不是适合它居住的家,作为外来者,异位的内膜可以在月经期卵巢激素的影响下充血、肿胀及出血,刺激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使得子宫肌层扩张。
伴随着每次的月经来潮,引发越来越严重的痛经症状,并可同时出现月经量的增多和经期的延长,严重者甚至可出现继发性贫血,或在月经间期也频繁出现下腹疼痛的表现,使得部分女性朋友每到经期前后就“坐立不安”“痛不欲生”。
2卵 巢
是第二常见的扎根位置,医学上称之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
这些异位的内膜同样定期受到性激素的影响,在卵巢组织内发生反复性周期性的出血,逐步积聚形成含巧克力样陈旧积血的卵巢肿物,故而也得名“巧克力囊肿”。
随着每次月经的来潮,卵巢囊肿表面常有自发的小出血,进而刺激周围的盆腔腹膜组织或神经,所以其最明显的症状也多表现为不正常的经期疼痛。
而且随着每月的经期,卵巢部位的异位内膜出血也在不断积累,“巧克力囊肿”随之慢慢长大,一旦某次经期卵巢张力骤升就可能导致囊肿破裂,巧克力液体随之流入盆腔刺激腹膜,引发经期剧烈的疼痛。
3盆腔腹膜的深部
临床上称之为“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类异位子宫内膜在别室安家的能力特别出色,能侵犯盆腔腹膜表层下至少深5毫米,常常见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隆、直肠阴道隔等处,部分还可以再向深部侵犯肠道和泌尿道。
这些异位的内膜除了能造成月经期的不正常痛经外,还因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带来不同的伴随症状。
比如,位于直肠子宫陷凹可造成月经期的里急后重感,位于宫骶韧带等处可引发性交疼痛,位于肠道可导致便血、排便困难甚至肛门痛,位于膀胱则可诱发血尿,位于输尿管可能造成腰酸、腰痛,等等。
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继发性痛经和相关伴随症状均会逐步加重,有些症状甚至成为女性朋友长久的“难言之隐”。
4其他
还有一些罕见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灶,也可能与生育或手术操作有关,如剖宫产术后的腹壁瘢痕处、顺产会阴侧切处等。
异位子宫内膜在这些位置安营扎寨后,随着月经周期“定期作妖”,造成局部疼痛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内膜异位病灶也在逐步增大,相关部位“痛经”症状也就愈发明显。
因此,综合以上这些可能,当女性朋友们面对新降临的经期疼痛,或跟随年龄增长逐步加重的痛经感,切不可大意,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背后有妇科器质性疾病在捣乱!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完善妇科超声等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确诊了“内异症”该怎么办因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所以治疗策略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视角,开启规范治疗,做到标本兼治,才能既将痛经的症状置于可控范围,又牢牢控制那些“不安分”的异位内膜不要在不适当的地方继续生根发芽,避免远期更严重的进展。
要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就要明确我们治疗的目标——消除病灶、减轻疼痛、改善生育、避免复发。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用以下四种方法:
分年龄段定方案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需求不同,故而治疗方案也就“因需而定”。
对于青春期的女孩子们,内异症所造成的困扰主要在于痛经,因此尽早开启针对性药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育龄期的少妇们,内异症的影响主要在于不孕,此时,必要的保守性手术治疗、适时的辅助生殖介入就属于这个阶段女性的治疗重点;而对于接近绝经年龄的老年女性,内异症还有恶变的风险,因而根治性手术治疗对于预防疾病的复发和进展,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尽早药物治疗
使用的药物分为治“根”的抑制内膜异位生长类药物和治“表”的缓解痛经类药物两类。前者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口服避孕药、高效孕激素等,后者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等。
其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是最常用的抑制内异症生长类药物,其作用是造成身体的低雌激素状态,从而抑制依赖雌激素生长的异位内膜,但利剑总是双刃的,也正因为低雌激素状态,用了这类药物的女性朋友们就会处于假性的“更年期状态”,心情有点低落,情绪有点焦虑,长期应用更是有加重骨质丢失的可能。
因此,对于它不当心“伤人”的另一面我们也要及时应对。“控制药物的总体持续时间”和“适时反向添加少量雌激素”是我们驾驭利器的法宝。
明确手术干预方式
手术并不是内异症的常规首选方式,因而手术干预的时机很有讲究,对于异位内膜囊肿大于4厘米、突然破裂的巧克力囊肿、深部浸润性型内异症、怀疑有恶变风险的内异灶等,由于任由其发展的危害远远大于手术后遗症,保守治疗又收效甚微,故手术这一选项就显得迫在眉睫。
但需知道的是,不论选择保守性手术或根治性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总是在于“积极消除内异病灶”。
规范术后药物长期管理
尽管精湛的手术可以消除肉眼可见的内异灶,但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仍极易复发,这一点颇有点像恶性肿瘤的表现;推此及彼,内异症的手术后,也亟须像恶性肿瘤术后那样,积极用“化疗”来赶尽杀绝残留于全身各处的、不听话的内膜异位细胞!
当然,这里的“化疗”指的是应用前述的抑制类药物,这类药物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需要以长期坚持为目标,对于用药期间出现的副作用也需予以及时干预。
总之,作为一种慢性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药物治疗需要坚持定期随访、长期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药物治疗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