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正是由于安史之乱才让唐朝国祚又延续了一百五十年

真益谈谈历史 2024-09-30 16:20:36

可以说,在玄宗天宝年间早期,藩镇割据的苗头已经出现,唐玄宗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着手解决了,这也是后来为何安禄山急于造反原因。

天宝十年,大唐北部渔阳边境。

某日深夜,一队隶属于幽州节度使安禄山骑兵奉命袭击入侵边境契丹人营帐。这支由四十多人组成小分队由一个为张忠志小队长负责,张忠志是北方草原上已经汉化的奚族人。可惜的是,由于军情泄露,这支小分队一出发就陷入契丹的埋伏圈,当张忠志发现中计并撤兵的时候已经是为时已晚,面对四面包围契丹人骑兵,张忠志等人只能狼狈逃窜。

在这最危险的时刻,张忠志亲自断后,让手下的小弟先走,自己取下背后长弓,搭箭射击,箭无虚发,追击的契丹领头骑兵一头栽倒。紧接着,张忠志抽出第二箭,又一个士兵栽了下去,一箭一箭又一箭,他和几个负责断后边退边射,而契丹骑兵见此人例无虚发,也不敢追的太近,最后张忠志等人有惊无险地消失在了。平安退回大营。

张忠志隶属于范阳城旁军,因为当时,在范阳一带有许多北方少数民族,朝廷把这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组织起来,称之为城旁军,由于这些人骁勇善战,是大唐边军主要来源之一。这些少数民族年轻人,不用训练,天生就会骑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旁军就逐步被安禄山收纳为私军。而张忠志是其中一员。

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在得知张忠志在夜袭行动中的行为之后非常高兴,立即收为贴身护卫,而后提拔为果毅将军。从此之后安禄山走哪都带着他。安禄山入长安见唐玄宗,身后侍卫的队长就是张忠志。

不想某日,唐玄宗一眼就看中了张忠志,就和安禄山要了张忠志,成为皇城神策军一员,作为皇帝的侍卫出现大明宫前含元殿下。张忠志一夜之间,从老少边穷地区的普通大兵成为了国都长安的中级军官,出入宫廷禁地,他看到那些当朝宰辅,皇亲贵戚从他眼前走过,见识了唐玄宗皇帝的权谋御下之术,目睹了文武百官的尔虞我诈,更是看到了这些高官奢侈,贪腐和奢靡的生活,更关键的是发觉了神策军的无能,他发现作为神策军的中级军官居然不会射箭,而这些人能做到如此高位,仅仅是因为他爹是什么户部侍郎,由此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一些手段。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渔阳鼙鼓动秦关,张忠志得到了消息,第一时间直接跑回了范阳去见老领导。安禄山见到张忠志,非常感动,一点都不怀疑他是李隆基的密探,当即把他收为义子,改名为安忠志,而且让他领兵作战,由此也可见,安禄山颇会用人。

当时安禄山军中,大多是胡人,汉人高级主将并不多,胡人当中,其中最有名的两个契丹武将:一个是信州契丹人张阿劳;一个是蓟州契丹人王没诺干。安禄山把王没诺干调入了安忠志帐中,安禄山希望二人联手攻取山西。安忠志让王没诺干率领八千人马扼守军事重镇井陉口,因为井陉口依托于太行山,是连接山西和河北的重要关卡,进可攻,退可守。

安忠志自己呢,带了一支十八人小分队意图奇袭太原城里的最高军事长官,对此麾下主将苦劝不住,只好让安忠志去“送死”。当时镇守太原的是太原尹杨光翙,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对方主将敢带十几个人就直接实施斩首行动。更让杨光翙想到不是,安忠志不仅敢来,而且带着十八个特种兵直接闯入太原最高军事长官杨光翙的办公室。张忠志的特种兵神兵天降,直接解除了外围武装,居然劫持了杨光翙,以杨光翙为人质,出了太原城。杨光翙身后,一万太原军队缓缓跟进,一直寻找机会动手,意图夺回自己家大帅。

安忠志依然负责断后,安忠志不动如山,再次搭弓射箭,弓拉如满月,箭走如流星,射中的骑兵纷纷倒地。后面的人纷纷勒住马缰,不敢跟的太紧,就此,安忠志挟持杨光翙而去,安禄山得知消息之后大喜,一月十九日,安禄山亲自赶赴博陵(河北定州),何千年等执杨光翔来见安禄山,杨光翙还算硬气,不愿投降安禄山,安禄山大怒斩杀杨光翙,随后命安忠志率精兵驻防土门,又以张献诚任博陵太守。

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的号召力,能力和威望都不如安禄山,在这种情况下羡慕下,他只得不停地封官许愿。封安忠志为恒州刺史。但即便如此,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安庆绪被灭。

如今眼看大势已去,安忠志眼见大燕国覆灭就在眼前了,于是只得投唐。唐肃宗为了尽快结束叛乱,依旧让安忠志仍为恒州刺史,并加封密云郡公。安忠志这下也算是一方藩镇,不久之后,史思明再度反叛,在这种情况下找到安忠志,对他表示只要跟随他起兵造反,让安忠志工部尚书、恒州节度使,管辖恒州、赵州、易州、定州、深州,这五州之地尽数割让给安忠志。安忠志立即投靠史思明,但他并没有出兵,而是在观望形势,但史思明很快败北,安忠志再次反复,向大唐投降,宝应二年,唐代宗接受安忠志投降,并授安忠志开府仪同三司,检校礼部尚书,恒州刺史,赵国公,恒赵五州节度使,赐军号“成德”,赐国姓,名李宝臣。

这实际上就是,大唐已经无力讨伐这些左右横跳的地方军阀了,只要不造反,名义上承认大唐就行,自此之后,这个奚族少年,脱胎换骨,最终成长为一代枭雄,割据五州,开创成德军一百五十年基业。与卢龙,魏博并称大唐三大军阀之一。

与前面那两个藩镇不同,成德军最大特点是胡人聚集组成,几乎没有汉人,在安史之乱熄灭后,安史旧将纷纷投奔成德,因为卢龙朱滔和魏博田承嗣都是汉人,只有李宝臣是胡人。那两个契丹族勇将王没诺干与张阿劳诸侯就投奔了安忠志。从此,两员猛将汇集于成德军。

李宝臣投了唐朝,不仅自己受到赏赐,手下两员契丹武将也都得到了朝廷赏赐。其中王没诺干被赐名为王武俊,张阿劳被赐名为张孝忠。李宝臣还有个弟弟,被赐名叫李宝正。被朝廷加封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陇西郡王。

河朔三大藩镇为了抵御朝廷控制,往往抱团取暖,彼此联系,互为姻亲。李宝正娶的就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女儿,长期倒插门在魏博,隐隐也有一点人质的意思。田承嗣的儿子名叫田维,经常和小舅子李宝正一起玩马球,不想有一次,李宝正的马惊了踩死了田维。

田承嗣非常恼怒,写了一封信给李宝臣,问李宝臣这事怎么处置。李宝臣立即回信说:“我给你寄过去一根拐杖,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田承嗣一点都不客气,将李宝正活活打死。

李宝臣得到消息恨透了田承嗣,就这样魏博和成德结下了深仇大恨。三年之后,田承嗣违背承诺,擅自出兵吞并了薛嵩的昭义军,引起众藩镇不满,唐代宗借机下诏,命令众藩镇讨伐魏博。李宝臣最积极,立即发兵魏博。

李宝臣派张孝忠进击田承嗣的贝州,派遣王武俊进攻田承嗣的瀛州。自己与卢龙节度使朱滔进攻田承嗣的沧州。可李宝臣久攻沧州不克。而张孝忠攻破贝州,斩了贝州守将高嵩岩,王武俊先后攻取了洺、瀛二州。

此时的魏博田承嗣四面楚歌,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苦苦向李宝臣哀求停战。李宝臣自然拒绝,眼看魏博这个毒瘤就要被一举拔除,唐代宗派太监马承倩带着大量物品,慰劳前线作战部队。可由于这个太监的贪财导致这一绝佳时机功亏一篑。

马承倩到达前线之后,李宝臣送上缣帛百匹。不曾想,马承倩嫌太少,扔了,还把李宝臣一顿臭骂。李宝臣越想越气,我在拼死打仗,还要被你这个死太监轻贱,王武俊这时对李宝臣表示:“我们为了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磨还没完拉完就要杀驴,田承嗣要是倒了,下一个就是我们了。

恰在此时,田承嗣的信使到了,信使告诉李宝臣,只要成德军愿意撤军,愿意和李宝臣成联手袭击卢龙节度使朱滔。因为田承嗣知道,李宝臣做梦都想占据卢龙藩镇,因为卢龙首府是幽州范阳,是李宝臣的老家,这下好了,母鸡变烤鸭,仇人成了战友,战友成了敌人。这一切都是那个太监的中介,而那个倒霉蛋朱滔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是盘中餐了。

于是,李宝臣立即撤兵,又让人带领两千人夜驰三百里,准备夜袭朱滔卢龙军所在的瓦桥关。当时瓦桥关有两万多人,但由于任何准备,瓦桥关猝不及防之下全军溃败。朱滔好不容易才逃出性命。之后,李宝臣回头再看田承嗣,也早就跑路,至于对李宝臣的承诺自然是翻脸不认人,李宝臣被摆了一道,也只得退兵。于是,李宝臣让张孝忠留守易州,以防朱滔前来报复。自此以后河朔三镇恢复正常。

建中元年李宝臣病重,这时就想让儿子李惟岳接班,当时王武俊的儿子王士真娶了李宝臣女儿,张孝忠娶的是李宝臣妻子的妹妹,两个人是连襟。李宝臣自从和朱滔翻脸之后,一直让张孝忠守易州。但李宝臣对张孝忠不放心,一直就想杀掉张孝忠。

这一年的某日,张孝忠的弟弟张孝节来到易州,意思就是李宝臣让你回去一趟,张孝忠知道回去就是个死,他也知道此时李宝臣病重,于是就拖着不去,终于拖到建中二年,李宝臣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儿子李惟岳继任为成德军的第二任节度使。

李宝臣一死,张孝忠为求自保,立即宣布脱离成德军,投奔大唐朝廷,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从此,有了自己的地盘,成为义成军的开创者。李惟岳继位后,朝廷自然不能承认,李惟岳立即起兵造反,不想王武俊临阵倒戈,杀了李惟岳。朝廷立即任命王武俊为恒州刺史,承接了成德军衣钵。自此,成德军从李家转到了王家手中。

而王武俊此时还不知足,借德宗李适逃离长安之际,居然僭越建国,国号赵。朱滔称冀王,田承嗣之子田悦称魏王。兴元元年,唐德宗下罪己诏,施行大赦,赦免河朔三镇。

王武俊随后宣布废除国号,被朝廷授为检校兵部尚书、成德军节度使。不久,又被加封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幽州卢龙两道节度使,赐爵琅邪郡王。王武俊直到公元801年去世,其子王士真正式接掌成德军,自此,成德军进入一个稳定期,一直延续到922年,被北晋李存勖终结。

河朔三镇割据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并非都是反抗唐王朝的叛乱,绝大多数都是藩镇内部的变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安史之乱”那样的帅叛,属于纯粹的兵叛。唐廷和各藩镇之间实际上也是互相利用的一种关系,甚至还能有效抵御外夷。虽然互有攻伐,但总体相安无事。直到黄巢起义才算结束。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67

真益谈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