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战国后期,赵国和燕国为了争夺地盘,打得不可开交,似乎每一场战斗都让双方疲惫不堪。
可令人疑惑的是,这两国的争斗,居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威胁并非对方,而是一个正在悄然崛起的强大敌人——秦国。
为何赵燕两国明明已身陷困境,却依旧执着于彼此之间的摩擦?难道他们没有看到,秦国的野心正一步步逼近?
李牧的无奈
赵国军事天才李牧的出现,本应该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前244年,他率军攻燕,一举拿下武遂、方城等30多座城池,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
这位名将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堪称一流,在北方边境更是以一当十,让匈奴闻风丧胆。
他采用灵活机动的骑兵战术,在草原上与匈奴周旋,不仅保护了边境安全,还收复了大量失地。
李牧深谙兵法之道,善于根据地形特点布置防御工事,更懂得如何调动士气,让将士们士气高昂。
他重视军需补给,在边境设立粮仓,确保军队战力充沛。而赵国朝廷的短视决策,让这位能征善战的名将陷入两难境地。
当时的赵国本应该集中兵力应对秦国的威胁,却偏偏要把宝贵的军事资源投入到攻打燕国的战事中。
李牧虽有满腹韬略,却只能无奈地驻守北疆,眼睁睁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败。这种明知大厦将倾却无力回天的痛苦,让这位赵国的栋梁之才倍感煎熬。
秦国的阴谋
秦国在这场较量中极其狡猾。它先是派遣甘罗出使赵国,许诺只要赵国进攻燕国,秦国绝不援助燕国。这看似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实际上是个圈套。
赵国占领燕国城池后,不得不把其中11座城池送给秦国。秦国的外交策略极其高明,他们深知赵国君臣的弱点,善于利用人性的贪婪来达成目的。
甘罗年纪虽小,但言辞犀利,懂得如何打动赵国朝臣的心理。他不仅带来丰厚的礼物,还带来精心准备的盟约草案,让赵国君臣觉得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秦国的使者们在赵国朝廷中广结善缘,暗中收买重臣,编织了一张看不见的情报网络。
前236年,当赵国全力攻打燕国狸阳城时,秦军突然发动突袭,一口气夺取了赵国9座重镇。
这些城池的位置极其关键,不仅切断了赵国的军事要道,还直接威胁到赵国的政治中心。
秦国的这一系列组合拳,打得赵国措手不及,显示出其高超的战略谋划能力。
老将军廉颇最后的倔强
提起廉颇,就不得不说他在前251年击退燕国60万大军的壮举。当时燕国来势汹汹,分两路进军,志在必得。
廉颇凭借丰富的战争经验,不仅打退了敌人,还反攻到燕国首都附近。他采用的战术极其巧妙,先是佯装示弱,引诱燕军深入。
在敌军补给线拉长后,突然分兵切断其后路,让燕军陷入补给困境。
廉颇还善于利用地形优势,在关键位置设置伏兵,让燕军腹背受敌。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他老当益壮的军事才能,以及在危急关头的临机应变能力。
可惜好景不长,赵王开始重用新贵,想让乐乘取代廉颇的位置。
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血气方刚,面对如此羞辱,先是把来劝说的乐乘轰走,随后愤然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去了。
在他离开的那天,邯郸城下挤满了为他送行的百姓,许多老兵更是泪流满面。
这种备受民众爱戴却被君主弃用的遭遇,让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最终客死他乡。
燕国的误判
燕国在这场较量中犯了个致命错误。
前242年,燕将剧辛仗着几十年前和庞煖的交情,认为这个老熟人好对付。他完全忽视了庞煖这些年在军事指挥上的成长和进步,仍然用老眼光看人。
庞煖早已今非昔比,不仅在战术运用上更加成熟,对于大规模军队的调度也更加得心应手。
剧辛过分依赖个人经验,没有认真研究对手的新战法,也没有针对性地制定作战计划。
在实际交战中,庞煖采用了剧辛意想不到的战术变化,让燕军陷入被动。最终的结果是燕军折损2万人马,狼狈而逃。
这场失败不仅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更严重打击了燕国军队的士气。
燕国军中的老一套思维方式暴露无遗,他们固守成规,缺乏创新,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显得力不从心。
虽然后来燕国加入了五国联军对抗秦国,但已经回天乏术,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逐步坐大。这种战略眼光的短浅,直接加速了燕国的衰落。
赵国的昏招
赵国到了后期完全被秦国渗透了。秦国重金收买赵国大臣郭开等人,这些人在朝廷说一不二。
每当涉及军事决策,这些被收买的大臣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赵国引向对秦国有利的方向。
他们或是夸大敌军实力,让赵国错失进攻良机;或是贬低己方将领,动摇军心;有时甚至故意延误军饷发放,影响前线士气。
郭开之流更是巧于钻营,把持朝政,凡是反对秦国的言论都会被他们扼杀在萌芽状态。
前234年的平阳之战就是个典型案例。赵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折损10万精锐,主将扈辄更是被斩首示众。这样的惨败来得突如其来,背后却暗藏玄机。
若不是李牧及时出手稳定局势,恐怕赵国就会一蹶不振。这种内部被渗透的恶果,最终导致赵国在关键时刻总是做出错误决策,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伏笔。
最后的机会也错过了
邯郸保卫战本该是燕赵两国联手的绝佳机会。当时秦国大军围攻赵都邯郸,情势危在旦夕。
赵国派出使者恳请燕国援助,强调两国唇亡齿寒的关系。
然而燕国君臣却抱持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不仅没有派兵增援,反而趁机对赵国边境发动进攻。
这种背盟行为迫使赵国不得不割让重要城池给齐国,换取军事支援。
齐国虽然派兵驰援,但要价极高,大大削弱了赵国的国力。邯郸之围虽然最终解除,但赵国的元气已经大伤,再也无力主动出击。
而燕国在这场战役中的短视行为,不仅失去了可能的盟友,更是错过了联合抗秦的最佳时机。
这种失误直接导致两国此后各自为战,最终都难逃被秦国吞并的命运。燕国的这种机会主义做法,看似明智,实则是在为自己的灭亡加速。
《——【·结语·】——》燕赵之争的故事告诉我们,小算盘打得再精,也敌不过大势。
燕赵两国的君主和重臣们,有的被小利蒙蔽了双眼,有的被秦国的甜言蜜语迷惑,有的则是完全被收买。
他们你争我夺,互相消耗,最终沦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垫脚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战国策》《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