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挥”,每一次都损失一位国之柱石!

楚风文史 2025-01-25 05:09:0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打仗这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一个好将军,既要懂兵法战术,还得了解地形天气,更要知道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

在古代战场上,一个决定可能就会让几万将士的性命转瞬即逝。可偏偏有些高高在上的人,明明对军事一窍不通,还总爱指手画脚,结果害得良将白白丧命,朝廷损失惨重。

历史上的三次“瞎指挥”,到底有多糟糕,以至于直接葬送了国之栋梁?

一代名将惨遭背刺

北宋的军事历史,堪称是一部悲剧。开国皇帝赵匡胤因为害怕武将效仿自己黄袍加身,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结果倒好,朝廷养出了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文官,遇到战事就抖得跟筛子似的,还偏要对前线的将领指手画脚。

种师道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当将军的。这位老将出身将门世家,打仗的本事绝对一流。

他在西北前线跟西夏打了多年交道,对敌人的套路了如指掌。每次西夏来犯,他都能料敌先机,把敌人打得抱头鼠窜。

正当种师道在西北稳如泰山时,金国突然来势汹汹。朝廷急忙调他回援,可就在行军到太原时,金军主帅忽然撤兵了。

种师道一看这架势就觉得不对劲,赶紧上书朝廷说这里面有诈。没过多久,传来消息说金军要打高丽。朝廷那群文官一听乐坏了,催着种师道赶紧出兵。

种师道深知金兵的战术特点。他们经常使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表面上示弱实则暗藏杀机。

种师道在边境多年,早已看透了这些游牧民族的战术特点。他们习惯利用机动性优势,在看似撤退时实则在设下更大的圈套。

但朝廷的文官们只看到表面现象,完全无视了种师道的战场经验和判断。他们甚至认为种师道太过谨慎,是在裹足不前。

老将军看穿了这是金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可朝廷不听啊。一道道催促的圣旨像雪片一样飞来,把种师道逼得走投无路。

最后他只能硬着头皮出兵,结果中了金军的圈套,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损失,更是北宋防御体系的重大打击。种师道苦心经营多年的边防体系轰然倒塌,大量经验丰富的将士折损其中。

更讽刺的是,那些逼迫种师道出兵的文官们,事后却把失败的责任全都推到了他的身上。这种避重就轻、推卸责任的做法,更加凸显了北宋文官治军的荒谬性。

崇祯逼死孙传庭

明朝末年,局势已经糟糕到了极点。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朝廷的军队一触即溃。崇祯皇帝这时想起了还关在大牢里的孙传庭,把他放出来去陕西练兵。

孙传庭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他对军事的热情丝毫未减。他深知明军积弊已久,军纪败坏,战斗力低下。

即便在狱中,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整顿军队。他规划了一整套完整的练兵方案,包括严格的选拔制度、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完善的奖惩机制。

这些想法都源于他多年的军事经验,若能实施必定能重振军威。

孙传庭是个练兵的好手,可练兵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兵没练好,粮草也不够,这仗怎么打?

兵部尚书看不下去了,跑去劝崇祯:"皇上,这可是咱们最后的本钱了,可千万别急着用啊!"

当时的形势确实危急,但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冷静。孙传庭深知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在于人数,更在于训练和补给。

他的新兵们刚开始连最基本的队列都站不齐,更别说熟练使用武器了。

而且军需物资严重不足,连日常训练用的箭矢都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出战,无异于自寻死路。

崇祯哪听得进去这话,一连发了三道圣旨,逼着孙传庭出兵。孙传庭带着一群连枪都握不稳的新兵上了战场。

这仗的结果,跟送死也没什么两样。一代名将就这么倒在了沙场上,大明朝的最后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这场战役暴露出崇祯帝致命的性格缺陷 - 急躁冒进且刚愎自用。他总是在最不恰当的时候做出最错误的决定。

孙传庭临行前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和可能遇到的风险。然而这封饱含血泪的建议书最终还是石沉大海。

皇帝的急切心态不仅断送了一支有潜力的军队,更葬送了朝廷最后的希望。

一场大错特错的进攻

唐朝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当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复当年雄风,整天沉迷在歌舞升平中。等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来,他居然还在那磨磨蹭蹭,白白浪费了一个月的战机。

在这期间,朝廷上下都沉浸在虚幻的太平盛世中。大臣们为了讨好皇帝,总是报喜不报忧。即便有关于安禄山不轨的警报传来,也往往被一笔带过。

唐玄宗此时已经完全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疏于管理。这种松懈的氛围给了叛军可乘之机,等到事态临头才发现为时已晚。

等敌人打到家门口了,唐玄宗才想起了在家养病的老将哥舒翰。哥舒翰虽然因为爱喝酒得了中风,可听说国家有难,二话不说就挂帅出征。

他深知潼关是保卫长安的关键,死守这里等待李光弼和郭子仪的援军是最好的选择。

哥舒翰的军事眼光是极为敏锐的。他仔细分析了地形,发现潼关不仅地势险要,还能充分发挥唐军善于守城的优势。

只要守住关隘,就能给援军赶到创造时间。而且潼关的位置还能切断叛军的补给线,让他们陷入补给困难的窘境。这个战术思路可以说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

可惜啊,奸臣杨国忠在后面搞鬼,不停地在唐玄宗耳边吹风,说什么哥舒翰不敢打仗。

唐玄宗竟然也开始疑神疑鬼,派了好几拨人去督战。老将军被逼无奈,只好带着二十万大军出关迎战。

结果不但全军覆没,自己还落入敌手。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盛唐的光辉从此一去不返。

朝廷里的“门外汉”

纵观这三位名将的遭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明明看穿了敌人的诡计,也知道该怎么打,偏偏被不懂军事的人给耽误了。

种师道死在文官的瞎指挥下,哥舒翰葬送在皇帝的猜忌中,孙传庭倒在了急功近利的催促声里。

在古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将军们即使明知道朝廷的命令是错的,也不得不遵从。毕竟在封建时代,抗旨不遵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

可惜的是,朝廷里那些整天只知道纸上谈兵的人,根本不明白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他们以为自己高明,结果害得国家元气大伤。

《——【·结语·】——》

历史一再证明,外行指导内行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那些坐在朝堂上的人,离战场十万八千里,却总觉得自己比将军们更懂打仗。

每次瞎指挥不但害死了忠臣良将,还把国家推向了危险的境地。说到底,这些将领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王朝的悲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资治通鉴》《明史》《宋史》

0 阅读:11
楚风文史

楚风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