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记录鲁迅在世最后一天,即便再伟大,在死亡面前都变得平凡

楚风文史 2025-01-25 05:09:1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鲁迅,这位中国文学的巨匠,他的一生充满了革命与智慧,但在生命最后一天,许广平的记录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的鲁迅。

即便是那样伟大的人物,也无法逃脱死亡的降临。在那一天,鲁迅面对的不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使命,而是无助的病痛和将至的死神。

许广平详细记录了这一切,仿佛告诉我们:再伟大的人,在死亡面前也不过是普通人。到底鲁迅在临终时的心境如何呢?

命运的重创和磨砺

浙江绍兴,一个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小城。在这里,一个叫周树人的男孩,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百草园里的蝈蝈、三味书屋的老师、街头巷尾的各色人物,构成了小周树人丰富多彩的童年记忆。

谁能想到,这个在地主家庭长大的孩子,后来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鲁迅。

在三味书屋求学期间,寒来暑往,周树人始终保持着勤奋好学的态度。

即便是在炎炎夏日,他也会早早起床,捧着书本在院子里的老榕树下诵读。

老师寿镜吾严厉却不失慈爱,经常对他说:"读书不在多,要在精。"这句话对周树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他日后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奠定了基础。

1893年,命运给了这个家庭当头一棒。周家的天塌了。祖父被关进监狱,父亲重病缠身。

一个原本殷实的家庭,开始变卖家产救急。一贯吃香的、灵医验方,价格高昂的药方,像一个无底洞,吞噬着这个家庭的积蓄。

最终,变卖家产也没能留住父亲的生命。这段经历给周树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也成为推动他立志学医的重要原因。

放弃医学选择文学

21岁那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周树人获得了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在日本学习期间,一个偶然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

教室里正在放映的幻灯片上,那张关键的幻灯片,是在一堂解剖学课上播放的。

画面中,一群中国人冷漠地围观着一个被日本军队处决的同胞,他们的脸上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只有麻木不仁的表情。

这一刻,周树人仿佛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意识到,比起治疗身体的疾病,更重要的是治愈国民精神上的痼疾。

原本怀着"医术救国"梦想的周树人,逐渐意识到,比起治疗身体的疾病,更重要的是治愈国民精神上的痼疾。

他毅然放弃了医学学习,开始探索文学创作之路。这个决定并非轻易做出。他整整思考了三个月,期间常常失眠,甚至出现了轻微的抑郁症状。

他给母亲写信说明自己的想法时,字里行间充满了歉疚与坚定。最终,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艰难的道路,因为他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唤醒沉睡的灵魂,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一段无奈的婚姻,一场迟来的爱情

1906年,他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匆忙回国,结果发现这只是一个让他回来结婚的借口。

新娘朱安是个传统的旧式女子,缠着小脚,没有受过新式教育。这段包办婚姻让周树人倍感无奈,婚后四天他就离开了家,只留下朱安照顾母亲。

这段婚姻成为了周树人心中永远的痛。朱安的温柔贤惠并不能弥补两人之间巨大的思想鸿沟。每当他试图与朱安分享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时,总是碰壁。

朱安只会用一种敬畏的眼神看着他,然后默默地低下头去。这种无声的交流,比任何言语都更让人感到痛苦。

在离家之前,他曾尝试教朱安识字,希望能够缩小两人之间的差距。可在那个年代,一个传统女子要打破几千年的思想桎梏谈何容易?

朱安虽然努力学习,但始终无法理解丈夫的世界。这种精神上的隔阂,让两人的关系愈发疏远。

命运似乎格外眷顾这位文学巨匠,在他46岁那年,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许广平。

这段迟来的爱情,给了鲁迅温暖和力量。许广平不仅是他的爱人,更是他的知己,理解他的思想,支持他的事业。

在他们相识十年后,他们的儿子周海婴降生,给鲁迅的晚年带来了无限欢乐。

许广平与鲁迅的相遇,堪称一段佳话。她原是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因为仰慕老师的学识,常常留下来请教问题。

两人在探讨学术问题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许广平的才思敏捷和独立精神,让鲁迅看到了新时代知识女性的力量。

用笔尖战斗的勇士

1918年,署名"鲁迅"的《狂人日记》横空出世,成为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在文学界掀起轩然大波。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从此,鲁迅的笔成为了最锋利的武器,《呐喊》、《彷徨》、《野草》等作品相继问世。

《狂人日记》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鲁迅曾多次修改,反复推敲每一个字句。

他选择用第一人称"狂人"的视角来叙述,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当时可谓开创性的。"狂人"眼中的"吃人"社会,其实正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在创作的道路上,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锐利的眼光。他的作品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问题的本质。

《孔乙己》中的读书人的悲剧、《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都令人心痛却又发人深省。他的文字不是为了文字而文字,而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良知。

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因写作《纪念刘和珍君》被通缉。

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改初衷,继续用笔尖进行着自己的战斗。他的作品字字珠玑,句句箴言,直指社会的痼疾。

面对当局的压迫,鲁迅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创作得更加勤奋。他深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文字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他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将真相告诉给更多的人。即便在流亡期间,他也从未停止过写作,因为他相信,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必将到来。

生命最后一天

1936年10月19日,这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鲁迅虽然身患肺结核,但仍坚持工作。

白天,他执笔为恩师章太炎写悼文;晚上,他与弟弟长谈,直至深夜。临睡前,他还抽了一支烟,这成为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烟。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鲁迅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的精神却愈发坚韧。即便是在病床上,他也坚持阅读和写作。

许广平曾劝他多休息,他却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总得留下一点什么东西。"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体现了他对文化事业的无限忠诚。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却依然想为这个世界留下更多的思想火种。

章太炎的逝世让他悲痛不已。这位老师不仅教会了他知识,更教会了他如何做人。

写悼文时,他的手因病痛而颤抖,却仍然一笔一画地写着,仿佛要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这最后的文字里。

这篇未完成的悼文,成为了他生命的绝笔,也成为了他对恩师最后的告别。

半夜,病痛让他痛苦不堪。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安慰陪伴在身边的许广平。凌晨时分,这位文学巨匠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55岁。

在弥留之际,他的意识仍然十分清醒。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没有丝毫的惧怕。

他最后的话语是对许广平说的:"好好保重。"这简单的四个字,包含了多少难以言说的情感。

《——【·结语·】——》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了多少年,而在于在有限的岁月里燃烧出怎样的光芒。

鲁迅先生的一生,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倔强地闪耀着希望之光。

他用笔尖划破黑暗,用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诠释了真正的觉醒者、战士和先驱者的精神。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2 阅读:156
楚风文史

楚风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