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党十大前夕,中央政治局议定副主席人选,周恩来提议李德生,毛主席赞同。李德生欲表态,被李先念轻拉示意:“勿言。”
为何李先念制止李德生发言?
李德生为河南新县人,李先念乃湖北黄安人,尽管籍贯不同,但二者均在红四方面军中历练成长。
相较于李德生,李先念在红四方面军资历更深。1933年,24岁的李先念已任主力军政委,而彼时李德生仅为红四方面军普通战士。
李先念擅长政治,军事亦强,曾任新四军师长,堪称文武兼备。李德生则偏重军事,红军时期晋升缓慢,至1936年,仅为班长。
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为主政大领导(中原军区司令员),而李德生仅为旅长,且未在李先念麾下任职,故两人交流不直接,未结友谊。
全国解放后,李先念在中央任职,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及财政部长,同期,李德生的职务相对较低,仅为军长。
两人情谊的深厚缔结,始于特殊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有了真正的交集,关系逐渐变得紧密。
1968年党八届一中全会上,毛主席铭记了李德生的姓名。
转战陕北期间,毛主席化名“李德胜”,因李德生名与之相似且妥善处理芜湖事件,表现突出,故毛主席迅速记住了李德生的名字。
半年后,中共九大上,毛主席再度提及李德生,此举标志着李德生正式且深刻地走进了毛主席的心中。
特殊时期,部分老干部退居二线,毛主席亟需年轻且忠诚的干部支持。李德生的涌现令毛主席倍感欣慰,因此,他决定全面转变李德生的命运轨迹。
1969年,周恩来总理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点名李德生前来北京任职。
李德生从地方升至中央,级别提升,责任加重。毛主席尤为赞赏的是,他行事光明磊落,从不暗箱操作。
因对李德生信任,他兼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九一三事件”后,李德生连续五天五夜指挥空军未眠,进一步赢得毛主席信赖。
李先念同志在党和国家中拥有重要地位,他的贡献和成就并不亚于任何他人。因此,“李先念在此期间地位不如李德生”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李先念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而李德生同志也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在我党我军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能简单地将两位同志的地位进行比较或评判高低。每位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客观看待和评价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1954年起,李先念在中央领导经济战线。1967年,他遭不公待遇,被调至木材厂。直至“九一三事件”后,李先念重返领导岗位。
1973年,我党计划在北京举行第十届全国人大会议,鉴于其于特殊时期举行且意义重大,各方均持谨慎态度。
这一年,毛主席80岁高龄,步入晚年,精力衰退,因此他决定不再担任党的主席职务,步入人生的最后阶段。
无人有资格替代毛主席为主席,同志们均认为如此,故不同意毛主席辞去党的主席职务。
毛主席略显无奈,言道:“众人皆不赞同,我仍为主席,定当鞠躬尽瘁,不负所托。”
主席人选既定,副主席人选成焦点。经中央政治局委员多次研究探讨,提议副主席候选人为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四人。
周恩来为毛主席亲密战友,多年勤勉主持工作。叶剑英乃资深老帅,行事稳重。王洪文与康生则为后起之秀,地位渐显。
无论如何,毛主席对这四人尚能接受,但仍感不足,意图再挑选一人。
对于第五位副主席,毛主席提出要求:应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原则,建议最好从军队中选拔一位副主席。
当时,老、中、青按年龄划分:60岁以上为老,40至60岁为中,40岁为青。周恩来、康生75岁,叶剑英76岁,均属老;王洪文38岁,属青。
因此,毛主席的意图是选拔年龄在40至60岁之间的同志担任副主席一职。
周恩来与毛主席搭档多年,一听要求便洞悉其意,随即推荐李德生担任副主席一职。
周恩来表示,李德生身为军人,现年57岁,恰合主席所提条件。
毛主席听完周恩来的话,赞许点头。李德生正是他心中人选。尽管毛主席与周恩来都希望李德生任副主席,但他自己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李德生表示,自己资历、水平和能力均不足,认为党内李先念同志更适宜作为副主席人选。
李先念闻李德生言,轻拉其臂,正色道:“主席已定,无需再议。”
最终,李德生成为党的副主席,尽管职位显赫,他后来的工作却颇为不顺,1975年,因故辞去副主席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