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2年八月,楚汉议和。
经过谈判,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西属汉,东属楚。
和议成,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归还给刘邦,双方将士欢呼万岁。
九月,项羽引兵东归。
项羽之所以要议和,主要还是兵疲食尽,不得不暂且停战。
既然如此,项羽自然要抓紧时间退走。
即便刘邦背信弃义,发起追击,项羽也本应当赶紧撤离。
然而,项羽为什么走了好几个月仍然没有去”安全地区“,最后反而在垓下与四面会合的汉军决战呢?
被迫“改道”议和既成,项羽自然要回到彭城。
回彭城,自然是要沿三川东海大道,经大梁、开封、陈留、睢阳,回到彭城。
然而,由于彭越此时已经略定梁地,因此,项羽无法“走直线”回彭城。(有说法认为,在荥阳退兵前,韩信已经攻破彭城,但是,个人以为这一说法争议太大。韩信是在得到刘邦增加封地的条件后,才以大军出击是无疑的。因此,即便以灌婴率骑兵先攻入楚地,规模也不大,只能驰骋,不可能有效占据。)
其实,以项羽的实力,直接怼过去,彭越也是无法阻挡的。
彭越以游击著称,此前,项羽反击彭越,彭越皆是在坚持个十几天就退却了。
不过,由于刘邦此时也从后方发起追击,项羽如果直攻彭越,将陷入被两面夹击的不利态势。
于是,项羽只有先向东南绕道阳夏、固陵一带运动。
不要忘记,项羽本人,是一个一流统帅。
他此次改道,是可能使其摆脱被动局面的。
此时的局面,非常复杂。
刘邦既已背信弃义,那么,韩信也随时会对彭城发起进攻,彭越也可能配合刘邦,继续进攻项羽;项羽实际上是陷入多路威胁之中。
因此,此次改道,项羽是有其战略意图的。
1、进:可以先行打击刘邦,先破刘邦,则可扭转局势。
此时,项羽手上仍有十万精兵。
退兵前,他们就是在荥阳压制着刘邦的。
如今,刘邦来追,项羽自然是有可能在野战中给刘邦军歼灭性打击的。
而改道后,项羽将进入陈郡。
陈县,以前作过楚国的都城,后来还被陈胜的“张楚政权”做过都城,一直是楚军重要的战略基地。
自陈胜覆灭后,这里长期比较安定,受到的破坏较少,拥有一定的物资基础。
因此,退往此处后,项羽将暂时摆脱“兵少食尽”的困境,转入对刘邦的反击,如能歼灭刘邦部,即便不能擒拿刘邦,也能使局面得到重大改善。
2、退:可以步步退守,弹性大。
陈郡之西,是彭城所在的泗水郡。
陈郡之南,是当时尚在项羽控制下的九江郡。
如果在这里打不开局面,东撤彭城比较方便;如果彭城失陷,向南撤往江东也比较方便。
项羽的此次改道,到底还是展现了一流统帅的军事眼光。
迁延时日,坐失机会撤至陈县后,项羽看出了战机。
原本,刘邦是约韩信、彭越一起来战的,但是,韩信、彭越并没有来。
如此,项羽抓住机会,立即转入对刘邦的反击。
果然,打起仗来,刘邦还是搞不过项羽,刘邦“不利”,被迫退驻阳夏,坚壁而守。
虽然项羽没有给刘邦毁灭性打击,但是,有效的顿挫了刘邦的追击。
如此,项羽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时,韩信、彭越,并没有积极配合刘邦,仍然按兵不动。
而英布,在南方仍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也无力来援。
而正面的刘邦,有只能坚壁而守。
因此,无论是南退江东,东撤彭城,项羽都是来得及进行调整的。
然而,项羽仍然只是在固陵与刘邦相持,并没有做出太大调整。
其实,项羽决心先行反击刘邦,争取破其一路,是正确的战役企图。
但是,固陵虽胜,但在刘邦转入坚壁,项羽已经失去进一步扩大战果,失去给短期内迅速给刘邦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下,依然顿兵于此,实为失策!
由此,迁延时日,转瞬间,形势急转直下。
急转直下,陷入绝境固陵相持期间,刘邦认识到;靠自己,真心搞不定项羽!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给韩信加封土地,给彭越正式封王,二人得此条件后,立即答应出兵。
韩信迅速出,以曹参留守齐地,以为灌婴为先锋,直取彭城。
项羽的后方不堪韩信一击,楚柱国项佗被俘,彭城沦陷,其后,韩信又连克西楚要地,与刘邦会师于颐乡。
同时,南方的九江,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十一月,刘贾渡过淮河,派人诱降了坚守于此的楚大司马周殷。
周殷叛楚,以九江兵投降英布和刘贾,然后合兵北上攻克城父,西进与刘邦、韩信会师。
各路大军,向陈围过来,大有一举动歼灭项羽于陈的态势。
如此,项羽已经陷入四面受敌的态势,难以坚持。
陈下一战,项羽大败!
如此,项羽只好退往垓下。
退守垓下,企图以决战来挽回生机此时的项羽,唯有“先战而后求胜”,选择进行一场决战来改变局面了。
是的,形势不利。
但是,巨鹿、彭城,我项羽已经上演过两次奇迹了。正面决战,我项羽好像还没有败过!
虽然丢掉了大片地区,但是,决战若胜,我项羽自然可以如当年彭城之战取胜后一般,收复失地,卷土重来。
而垓下,则是当时最适合决战的地方了。
垓下以上,是平原旷野之地。虽有淮北支流纵横其间,但是,当时已是冬季枯水期,这些河川构不成障碍。
显然,这里是最适合进行大兵团决战的地方,也利于项羽发挥善于使用骑兵的优势。
垓下以下,则渐渐河川纵横,又有今井湖、沱湖等沼泽地带(后来项羽突围逃走,就误入了沼泽地带),兵力不易展开。
因此,驻兵垓下,项羽的后方相对比较安全,利于其在兵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并敌一向”。
既然如此,那么,就在这里,就在垓下。
刘邦,一决生死吧!
非战之罪,大势已去然而,垓下,只有传奇,没有奇迹。
垓下之战,项羽遇到的不只是远大于自己的庞大军队,还遇到了同时代另一位军神——韩信。
面对项羽这个怪物,即便占据绝对优势,刘邦仍然不敢亲自指挥,仍然把指挥权让给了韩信。
面对项羽这个怪物,一贯以善于出奇著称的韩信也谨慎应对,摆出了四平八稳的“五军阵”,牢牢掌握战局,击败了项羽。
从韩信的用兵过程看:韩信先主动进攻而后退却,然后两面夹击后再进,有一举围歼项羽的样子。
但是,项羽毕竟是项羽,虽不能胜,但仍然力战而退,虽然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但保全了有生力量,仍然能够退守。
只是,大势已去!
四面楚歌响起,项羽军军心尽散。
接下来,属于项羽的,只有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了。
说起四面楚歌,人们总是赞叹韩信张良的“点子”。
其实,当时的楚地,确实大部已经被汉军攻占了。
所谓“四面楚歌”,不是项羽军被骗了,而是···他们真的大势已去了!
项羽选择以垓下作为最后的决战之地,是无奈之下最优的选择。
选择这里为决战之地,是项羽敢于决战决胜一贯风格的再次展现。
就战术而言,这无可厚非。
不过,战略上的失误,靠战术上的卓越是无法弥补的。
严格来说,倒也有反例:彭城之战时,项羽已经靠着卓越的战术能力,弥补了战略上的许多失误。
但是,“逆天”一回就够了,老是希望靠“逆天”来翻盘,结局自然也就只有“天亡我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