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到贴文《尼采的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影响》(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html?btifl=100&app=uc-iflow&title_type=1&wm_id=998f41dad1cf4ba794307ab30565957c&wm_cid=651954899243763712&pagetype=share&client=&uc_share_depth=1&uc_param_str=frdnsnpfvepcntnwprdssskt),再联想到前几天读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有关康德著作集的报道,实在是忍不住想要一吐为快了。
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要那么花大力气或资源投入研究尼采、康德干嘛?用形式逻辑三大定律来论证,就可以看出很多哲学人的幼稚了。说得更直接点,我们人文社科领域存在着大量叶公好龙的所谓研究人员,他们总是一方面自诩为“基于逻辑”如何如何地“讲求真理”,但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往往大概率地忘记应用最基本的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于自己日常的社会和工作当中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逻辑。
比如说吧,同为哲学思想,作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完整的尼采哲学相比较(与康德体系也行啊),哪个哲学体系是真理,哪个是谬论呢?
形式逻辑三大基本定律综合在一起进行应用的最终结果,就是不允许在同一个语境下针对同一个讨论对象的两个不同理论或观点同时为“真”的存在——即其中必有至少一个是谬论。而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想想成千上万大大小小战场战斗的知己知彼性研究吧)与全世界成千上万企业每一次成功产品营销的背后(——想想他们面向市场目标客户的需求调查吧),哪一个成功的event背后不透露着尊重“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认识?可以说,针对哲学这个基本问题的不同认知完全决定了任何哲学思考的走向和任何哲学是否科学这个终极的定性问题。
由此可见,既然无数的社会实践(革命战场和企业经营以及个人成功于某件有计划的活动)和成功的科学研究之方法论都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中的科学,那么,在哲学真理已经无需再探寻求证的情况下,还花大量时间在那里从头研究哲学的真理问题或花大量的时间在已经被证明瑕疵遍身甚至致命的谬论上,这不就像一个二百五在二一世纪的今天还想着从头试验爱迪生已经淘汰了的那几百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以便从中获知这些材料为什么不适合做灯丝的原因吗?这种已知真理性哲学就在身边还沉浸在错误的理论当中终生打转转的现象,不是浪费生命又是什么呢?!所以,这样的哲学人自己浪费生命也就算了,就请不要出来祸害其他人了、尤其是不要出来溜达、祸害那些涉世未深、正在形成世界观的青少年读者了。
其实,依照上述笔者的立论观点,应该大量缩编非真理的哲学研究人员队伍——让他们要么下课下岗,要么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线当中去。实际上,这些人到现在也没有明白“百家争鸣”中有着怎样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真是白研究哲学这么多年了,看着就让人着急。当然,笔者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没有新的挑战了。实际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指导人工智能、大数据研究中的诸多问题,都是答疑解惑不可或缺的课题。在这一点上,需要我们的哲学人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研究者,在跨学科领悟上努力耕耘。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时,就是站立在当时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科学发现基础之上进行科学的理论提炼的。在这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处于主导地位的当今中国,却鲜见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跨学科探讨并由此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使其最大限度地汲取现代科学的养料、并反过来成为指导人们科学创新最广泛应用的方法论。有鉴于此,我们需要补上这个哲学作为各门学科高度概括的理论运用一课。与之相对照的,在马克思主义并非主流的西方国家,反倒是有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在矢志不渝为之奋斗。例如,笔者就看到一套有上下两册的、由Ted Grant和Alan Woods合著的《Reason in Revolt - Dialectical Philosophy and Modern Science》(笔者暂译书名为《造反有理——辨证哲学与现代科学》)两位作者在其书的开篇当中就开宗明义地告白大家,其目的就是要补上自恩格斯撰写《自然辩证法》以后至今尚未有新的、基于现代科学(包括互联网)研究成果之上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之出现的遗憾。看看人家的立意是多么高远。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的哲学人啊!由此,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基于文理科分开高考的作法实际上基本葬送了绝大多数目前尚属人文科学领域的我国哲学研究人员用现代科学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便确保其与现代科学发展相得益彰的能力和机会了。
总之,夸夸其谈、叶公好龙是哲学乃至整个社会学科普遍存在的现象。嘴巴上提倡科学地研究社会课题,其实每天都在社会学科的研究之路上裸奔却不自知。真是让人对此感到可悲、可叹、可惜又心急如焚啊!
看不到自己碎片化思想体系的哲学人(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