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3日晚八点,北京饭店303号房间传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接电话的人是时任上海副市长的潘汉年。
潘汉年听说大厅有人找,于是匆忙下楼,没想到刚一露面,就被罗瑞卿率领的一众便衣干警逮捕,将他押上轿车,驶入茫茫夜幕,不知去向。
事前,陈毅曾斥责道:“愚蠢啊,不可原谅!”
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一位临危受命的革命元老
曾几何时,潘汉年也是中国革命的大功臣,其出色的工作能力令毛泽东,周恩来都赞不绝口。
潘汉年虽不是冲锋前线的将帅,但在中国革命最危险动荡的那些年,潘汉年临危受命,一力挑起了情报战的大梁,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老一代情报特工专家。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中国城市革命的中心。然而此时期的上海虎狼环伺,情况相当之复杂。
外有美英法日纷纷在上海划分租界,内有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各大黑帮势力争权夺势,互相勾结。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在乱世还想着救国救民的中国共产党。
1931年4月,中央政治局干部顾顺章被国民党反动派逮,随后立即叛变。
这个顾顺章负责我党保卫工作,手里不仅有我党领导人的住址,还掌握着所有地下工作者的信息资料,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幸好周恩来及时收到情报,立刻安排同志们转移,才幸免于难。
可经此一遭,上海地下工作遭受沉痛打击,很多布局数年的暗线被迫中断,很多作为“冷棋”的同志被迫转移,敌人的“围剿”日益猖狂,中央特科不得不进行重组。
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在革命形势最严峻之际,党中央任命潘汉年担任情报科科长,这是周恩来亲自首肯的结果,可见潘汉年能力出众。
要说潘汉年搞情报工作还真有两把刷子,让人不服不行。
普世意义上的情报战,是我方派出同志打入敌人内部,潜伏多年,静候时机,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但这种作战方式不能立竿见影,培养一个暗线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跻身敌人核心内部获取想要的情报。
此时的上海中共情报网完全陷入瘫痪,没有人力精力慢工出细活,潘汉年反其道而行,大胆采用新战术,不是派人“打进去”,而是把人“拉出来”。
此招虽险,但胜在短时间内能出奇效。
潘汉年利用敌人内部之间的矛盾,抓住“可塑之材”的弱点痛点,将他们争取过来,为我党所用。
比如当时法租界的巡捕房探长赵子柏沉溺女色;比如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文员沈某人只求养家糊口;比如国民党社会局的员工吴汉祺生活奢靡,挥金如土......
这些人全都没有革命信仰,或是贪图享乐,或是苟且偷生,或是借机敛财。像这样的人,在敌人内部比比皆是。
他们全都被潘汉年发掘分化,各自坐到了相应的位置,源源不断地为我党输送情报,助我党的革命工作顺利进行,节节取胜,潘汉年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情报战就是脑力战,要能敏锐洞察人性,要能和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要能在正邪之间游刃有余,墨守成规的人是搞不了情报工作的。
潘汉年可一点也不墨守成规,他胆大心细,行动果断,头脑灵活,可以说是天生搞情报的一把好手。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潘汉年行事太过灵活,一场致命失误改写了他的命运。
二:一桩未经上报的私自会见
1939年秋,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李士群和胡均鹤主动向中共政权寻求合作。
时值全面抗战初期,是日帝国主义最猖獗的时候。李士群可没那么好心,他打的算盘是一边联蒋,一边联共,哪边有好处,他就哪边钻。
征得党组织同意后,潘汉年与李,胡二人建立联系,就这样,李士群成为了我党在抗日时期的一条情报暗线。
1943年,潘汉年收到风声,听说日伪军要对淮南根据地展开大围剿,又因战况吃紧,他与李士群的秘密联系也被迫中断。
为了进一步弄清淮南扫荡是否属实,潘汉年向组织提出申请,请求亲赴解放区,组织情报工作,顺便与李士群取得联系,他那里说不准有日军活动的情报。
得到组织批准后,潘汉年即刻出发,听说李士群在上海,潘汉年就先潜入上海。
抵达上海后,见到的不是李士群,而是胡均鹤。胡转告潘,说李士群出差苏州,潘汉年又赶往苏州。
刚抵达苏州,胡又说李士群跑到南京去了。
等潘汉年风尘仆仆再赶往南京,总算是见到了李士群。
然而,李士群直接挖了个大坑,他提出要带潘汉年去见汪精卫。
真是好大一个局!此时,李士群和周佛海正斗得不可开交,如果潘汉年给面子赴会,那就说明李士群有本事拉拢中共政权。
如此,就能让汪精卫对李士群更加器重,从而斗败周佛海。潘汉年这是被人当了邀功的筹码。
事已至此,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李士群就在面前,一边笑得恭敬,一边摸了摸腰间的枪。潘汉年此时再向组织汇报,已经来不及,但是私自会见大汉奸这种事又显然不合规矩。
潘汉年深吸一口气,当机立断决定赴约见汪精卫。
只因他是情报工作者,此行的目的是搞到日军扫荡的情报,如果得罪了李士群,再想获取情报可就难了。
一条情报的背后,就是千千万万条生命。潘汉年为了保护广大军民,决定铤而走险。
见到汪精卫后,汪并没有发难,只是表明他想建立联合政府,请求中共加入。
潘汉年也不怵,冷笑道:“我认为我党是不会参与的,但我会把汪先生的意思传达给延安。”
一场短暂的会面就此结束。
因事发突然,潘汉年被诓骗着,胁迫着见了汪精卫,当时的形势不允许他及时上报。
并且,潘汉年认为,他与汪精卫之间的谈话并没有实质性的东西,更加没有损害党的利益。
而日军侵略就在眼前,眼下最重要的是与敌作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没有上报此次会见。
此后十余年,潘汉年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的同时,出于各种考虑,也都没有将此事跟党中央说清楚。
从潘汉年的角度看,他问心无愧,不过是情报工作上的一次灵活应变而已,根本不至于兴师动众。
然而,有些错误能犯,有些错误不能犯,一旦踩了红线,其代价是葬送一位老革命家最宝贵的政治生涯。
三:一段归田园居的晚年岁月
1955年,由于某些原因,潘汉年私见汪精卫一事被旧案重提,立刻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此时,潘汉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正与陈毅等其余6名上海市委的同志在北京开会。
会议期间,党中央委婉提醒某些干部主动说清楚自己的历史问题,并表示党中央一律采取欢迎的态度。
潘汉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心里直打鼓,忍不住跑去找陈毅全盘托出。
陈毅得知实情,恨铁不成钢地说道:“乱弹琴!愚蠢啊,不可原谅!”
平静下来后,陈毅也忍不住安慰道:“你好好写份材料,把当年的前因经过说清楚,我一定向中央汇报。你不要紧张,请相信组织,相信中央。”
潘汉年回去就写了封长长的汇报,由陈毅代为转交给党中央。
可惜,潘汉年当年的作为属于原则性错误,与大汉奸私自见面却瞒而不报,就算你是清白的,又如何证明你是清白的?既然清白,为何十几年都不曾做过汇报?
这件事情坏就坏在有理说不清,就算党中央相信潘汉年,一旦开了原谅的先河,那党的工作谈何纪律可言,这换成谁带来的政治影响都是恶劣的。
从此,一代革命元老被正式除名,潘汉年被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逮捕,从功德林监狱辗转来到秦城监狱,最后被安置在一处农场了却余生。
潘汉年每月有200元生活费,可以和夫人在农场里养花种树垂钓,还可以探亲访友,过着归田园居的生活。
回想起闪烁着刀光剑影的前半生,只因一个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潘汉年在政治家的黄金年龄彻底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早年的战斗生涯透支了潘汉年的身体,晚年的他缠绵病榻,肝病恶化后,又患上了类风湿症,贫血,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多种疾病,逐渐失去行动能力。
1977年4月,潘汉年病逝,结束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
仅仅5年后,当年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党中央怀着痛惜的心情肯定了潘汉年生前的功勋:
“潘汉年同志是一位坚定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生的际遇或许难以估量,对错或许只在一念之间,但潘汉年同志对国家,对党,对人民的大爱从未改变,震古烁今!致敬!
参考资料:
《秋风萧瑟祭英灵——潘汉年的最后岁月》高峰 党史纵横
《潘汉年会见汪精卫之谜》王伟 党史文苑
《潘汉年与中央特科(1931-1933年)》叶篱 黑龙江史志
《悲剧英雄潘汉年》王凡 党史博采(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