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番外:朱元璋推动的鱼鳞图册,是人类社会创举

恬恬评历史 2023-03-03 15:53:09

今天我们继续聊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聊聊其中一个陌生的名词--鱼鳞图册。

这是整部剧的引线和钥匙,整部剧的主线就是以此展开的。

在第一集中,帅家默发现见过的所有地契与实际田亩数不符,心生疑虑。

于是在好友丰宝玉的帮助下,私闯架阁库,查阅鱼鳞图册。

那么问题来了:架阁库、鱼鳞图册是什么?

什么是架阁库?

用现代话说,架阁库就是档案室。档案资料分门别类,放在书架阁里,按图索骥,便于查阅。

在没有电脑进行电子信息管理的时代,这是最常用的方式。

剧中的架阁库,就是仁华县官方的档案室。

什么是鱼鳞图册?

这个说来话长,内容较多。

简单总括而言,它就是官方的土地登记册籍。用现代话说,它就是农田统计报表。

为什么要制作这种图册?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是农耕社会。古代常说“江山社稷”,社、稷分别代表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土、谷是人们首要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因而土、谷也即社稷,就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也就是所统治的“江山”。

古代中国的赋税主要来源于农业,具体来说就是农民在土地上种庄稼的收成。

那么摸清土地的使用状况,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就是必然之举。于是农田统计报表应运而生。

为什么叫鱼鳞图册?

这种图册的统计内容是农田使用情况。

因为地形复杂多样,分配给每家农户的田地面积不一、形状各式各样。

将它们如实描绘在图册上,依次排列,总体形状就像一片片的鱼鳞叠加。因而称为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始于哪个朝代?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土地统计报表。但是早期人口较少,土地利用率不高,这种统计报表就比较简单。

据文献记载,南宋时期,农业经济较发达的两浙、福建等地,就有了鱼鳞图册。

而真正在全国推行编制鱼鳞图册,是在明朝。

当时,江南经过开发,已是富庶之地,也是朝廷的赋税重地,是国库财政收入的“钱袋子”,

但是经过元朝末年的战乱,江南的土地使用情况混乱,

于是,明朝刚建国的洪武元年春,着手土地清丈、核定天下田赋。

明太祖朱元璋首先在浙西树立样板,派人分别巡行州县,全面清理、丈量土地,查实田亩,编制鱼鳞图册。

具体做法是:

根据各县税粮额度多少,将一县分为若干区,每区按土地的自然形态分为若干地段,进行丈量。对田地编排字号,详列土地的面积、地形、优劣及上中下等信息,并绘有地形图。同时,图册上设有“分庄”一栏,用于土地买卖分割及父子兄弟分家时填写。

这个办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堵住了一些人匿报田产、逃避赋税的漏洞。

随后,这个做法向全国推广、普及。

这些图册,按照里--都(乡)--县--府--布政使司(省)--户部的顺序,依次汇集、存档。

户部存档有全国的总图册,其余行政机构只有本地的图册。

鱼鳞图册既是地籍档案,也是征税的依据。从而,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巩固了国家的经济基础。

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全国土地面积是366.77万多顷,到洪武二十四年增至387.47万多顷;

赋税收入,仅米麦一项,由洪武十四年的2610万余石,到洪武二十四年增至3227万余石。

要征税派役,仅有鱼鳞图册还不够,因为它只是统计了田地。而明朝前期的赋役制度,在整体上是以户为主的。

于是明朝进而推行了“黄册”制度,专门对人户进行统计造册。

黄册--户口册

明朝初年,在社会基层开始推行“里甲”制度,规定每110户编为一“里”,由丁粮最多的十户担任里长,其余一百户称为甲首。

里甲制度,规范了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形成以安分守法的地主富民为乡村社区领导层的社会政治秩序。

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人口进行统计,进行造册登记。

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职业,军户提供兵役,民户提供赋役,匠户则包括从事手工业、煮盐业、乐户(娱乐业)等人。

各种户籍世袭固定,严禁私自换籍、逃亡。

而且,各种户籍居民都有固定的住所,没有“路引”(也即当地基层政府开具的介绍信),不得离开住所百里之外。

这种统计表,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它的封面用黄纸,因而称为“黄册”。

与鱼鳞图册一样,“黄册”也按照行政级别逐级依次汇集、存档。

鱼鳞图册重在田赋,黄册则重在徭役。它们成为明代各级政府征税派役的基本依据。

鱼鳞图册制度的演变

鱼鳞图册与黄册制度,在明朝前期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是到明代中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雇佣劳动开始向规模化、组织化发展,而且由于赋税苛重,人民纷纷逃亡。

于是,使得图册里的信息混乱、失实,成为空有其名的废纸档案。

例如弘治十五年(1502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土地只有422.8058顷。竟然比一百年前的明朝初年竟减少了一半!

这就使得各级政府征税派役失去了依据,匿报田产、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税收严重减少,国家财政出现经济危机。

于是,朝廷不断探寻财政改革之路。

万历六年(1578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决心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 “一条鞭法”。

这次改革,自然是以核查田地开始,开展了明朝初年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的全国土地普查。

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土地核查,全国土地恢复增加到701.3976顷。

随之,重新编制《鱼鳞图册》,并且完善了地籍管理制度。

清朝建立后,鱼鳞图册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名存实亡,只是在个别局部地区实施。

到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个别地区仍然存在鱼鳞图册制度。

纵观历史,鱼鳞图册制度是地政管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地籍管理的最高水平。

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

这种土地管理制度,为现代社会的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历经战火和时代变迁,鱼鳞图册档案绝大部分已经遗失,保存下来的大多零散而不完整。

2023年,珍藏于兰溪市档案馆的《鱼鳞图册》,被列入国家档案局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谢谢阅读。下一期我们继续聊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的相关话题。

欢迎关注“兰台说”。

0 阅读:5

恬恬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