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世界转入“冷战”格局。
1946年1月,连任英国首相失败的温斯顿·丘吉尔,应邀访问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这被认为是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随后的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咨文,标志着“冷战”开始。
1948年,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1949年,美国牵头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这几个事件,确立了美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也意味着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为了对抗“北约”,苏联联合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5月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由此,标志着世界上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较量。
为什么称为“冷战”?
虽然两大阵营的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和科技、军备、太空、外交竞争等相对“冷静、理性”的方式对抗、相互遏制。
在“冷战”期间,军事对抗是个敏感而尖锐的方面。例如军事侦察。
1949年8月,苏联成功试爆首枚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这超出了美国的预期,震惊不已。1950年6月,朝鲜半岛爆发了军事冲突,苏联、中国等被迫卷入。
于是,美国急于探查及评估苏联的军事实力,对苏联的军事侦察的重要性迅速上升。
美国派出了大量侦察机,在远东地区的朝鲜--苏联边境线和海岸线上徘徊,甚至还几次越境进入苏联侦察。
苏联空军毫不示弱,通过雷达,坐等美国侦察机落网,进而多次击落。
尽管美国人会拿出“导航故障、偏离航线”之类的借口,但是飞机残骸、飞机上的照相机和飞行员都会成为证据。这无异于飞蛾扑火。
而且,美国侦察机冒着极大风险,只能探查苏联边境线附近地区,当然收获极小。
当然,美国也想到了其它方式。
例如1947 年,美国海军就开始了Skyhook(天钩)计划。
这个项目,委托通用磨坊公司的航空部门,用塑料材质研制各种类型的气球。
这种气球发射到空中后,看似一个“气泡” ,可以升空到高达100000 英尺( 约30 千米)的高度。
天钩气球
众所周知,地球外部上空围绕着一圈混合气体,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
从气象学专业术语来讲,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近及远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再往上就是星际空间。
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区,商业客机一般会在平流层的底部,即距离地表约10千米的高空巡航。这主要是为了避开对流层的气流影响,增加飞行的稳定度。而且平流层的能见度高,也利于飞行安全。
但是,平流层顶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因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而且随着高度增加,空气越稀薄,升到一定高度后,内外压差会导致气球爆炸。
因此,这对探空气球的抗温、抗压等性能就有很高的要求。
利用高空气球的侦察手段,并非美国首创。
例如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法、德国等都部署了大量气球和飞艇,执行军事侦察、联络和运输任务,甚至携带炸弹对敌方进行轰炸。
“一战”时的侦察飞艇
美国海军的这个Skyhook(天钩)计划,则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有所提高。
通用磨坊公司利用Skyhook的高空气球,承载照像设备进行了多次拍摄试飞之后,于1950 年 7 月向美国空军提出了这个军事侦察方案。
这种气球的成本远比昂贵的侦察机低廉,而且飞行高度超越了包括当时苏联米格-15战斗机在内的防空系统的高度范围。而且苏联当时的间谍卫星还不发达。
于是,美国空军采纳了这个方案。
美国第一次气球侦察行动--Gopher惨败收场1950 年 11 月,美国空军开始了代号为Gopher(囊地鼠)的秘密军事计划,研制高空气球侦察系统。
经过研发以及多次试飞,这种气球可以承载 225 公斤的物体吊舱,升到70000 英尺 (21千米)的高空拍摄地面状况,并在恒定高度保持至少 16 天连续工作。
侦察摄像机系统安装在吊舱上,以固定间隔时间拍摄。而且通过无线电指挥系统,可以让气球到达合适的回收区,降落在地面。
Gopher气球结构图
这个军事研发项目,在掩盖社会公众的耳目下,秘密地完成了。
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他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军事能力卓越,“二战”期间曾任欧洲战场美军司令、北非战场盟军司令、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其中成功策划、指挥了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战役。
出于军人的专业,以及总统职位的敏感,他对这个冒险的军事行动很审慎。
于是,美国空军进行了一次侦察气球飞越美国本土的实验行动--“White Cloud”(白云)。效果相当完美,从而打消了艾森豪威尔的疑虑,最终在1956年1月批准了这项军事行动。
当时美国秘密研制的高空全天候侦察机U-2已在试飞,即将装备空军。为了不刺激苏联人在U-2出现之前着手研发高空截击机和地空导弹,这批高空侦察气球的飞行高度被限定在55000英尺(16.8千米)以内。
大量气球升空,必然会被世人发现。为遮人耳目,这项行动对外名称为“Genetrix”(遗传学),宣称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
踌躇满志的美国空军,很快就正式实施这项军事行动。
军方经过精心选择,建立了五处高空侦察气球发射场,分别位于苏格兰、挪威、西德(2处)和土耳其。
气球将从这些地方发射升空,借助平流层冬季的急流,从西向东飞越苏联和中国的上空进行拍摄,最后会在太平洋上空回收。
由于对外宣称是科研活动,从1956年1月到7月,美国从夏威夷、冲绳岛和阿拉斯加,共释放了30只气球,以欺骗世人的视线。
实际上,1956年1月10日,美国空军进行了第一次气球战略侦察活动:从土耳其和西德共释放了9只气球,效果尚可。
于是美国空军开展大规模的行动,释放了数百只气球。
然而,美国人没想到的是,由于昼夜温差,平流层的昼夜升力也不同,气球会在夜间不断自动下降,到日出时分就会进入苏联防空系统的范围。
而且,气球上有一根钢棍的长度是91厘米,而苏联防空军预警雷达的一个关键探测频率就是91厘米,预警雷达屏幕上就会闪烁预警可疑目标。
于是,对美国及北约一直警惕的苏联人很快反应过来,军方紧急行动,对国土上空的气球毫不客气地一一击落。
同时,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斥责这是“对苏联领空的赤裸裸的侵略”。
当然,愤怒的苏联人向国际社会展示了缴获的战利品:那些号称科研的气球吊篮里只装载着照像设备,根本没什么科研设备!
而且,国际民航组织也提出了担忧:很多气球在气流作用下偏离了航线,下降到民航客机的航线高度,成为民航安全隐患。
美国人的谎言和低劣行径,马上暴露于世。
在国内和国际舆论压力下,羞惭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停止这项军事行动。
随即,交了昂贵学费的美国空军,盘点、统计了这次军事行动的成果:
共释放了516只气球,除了少量遮人耳目的气球之外,448只是侦察气球;一部分气球刚升空就出现故障、无法继续工作,有些直接飞到九霄云外,杳无音信;约380只侦察气球成功抵达苏联领空,但逾300只被击落,或者因为故障和压仓物损耗而过早落地;成功回收装载着照像设备的气球吊篮46个,但能提供有价值照片的只有34个,但也只是拍摄到苏联和中国领土面积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苏联的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国北部地区。显然,这项军事行动是非常失败的。不但暴露了军事目的,而且收效远低于预期。
苏联防空雷达
美国第二次气球侦察行动--Melting Pot搞笑式剧终当然,贼心不死的美国军方并未因此而收手。他们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很快就进行了反扑。
美国空军启动了一项新的气球侦察工程--代号WS-461L。
这个系统采用了改进后的气球,可以在100000英尺(30千米)的高空持续飞行近一个月时间。这个高度自然远远超越了苏联防空系统的极限,至少安全系数比前一次行动的大。
同时,为了在这个高度获得清晰照片,军方委托的伊特克(Itek)公司研发了新的HYAC-1全景照相机系统,拥有12英寸(30.5厘米)焦距F/5透镜。借助绕轴旋转透镜,可获得120°视场的高分辨率照片。
前一次行动的气球借助冬季急流从西向东飞越,而这次反其道而行之,借助夏季急流,从东向西飞越中国和苏联。
这个系统的气球吊篮仍然采用无线电指令解脱,但可备选在固定时间自动解脱吊篮。
这个系统经过在美国上空进行试飞,效果良好。
吃过一次亏的艾森豪威尔这次更加谨慎。但是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获得太空优势,这给美国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最终,艾森豪威尔向军方做出了妥协,在1958年6月批准了WS-461L军事行动。
1958年7月,信心满满的美国军方卷土重来。
像上次一样,这次名为“Melting Pot”(坩埚)的行动被宣称是发射科学气球。美国故伎重演,先后将未安装照相系统的七只气球从太平洋的多个地点释放。
实际上,在日本以东海面上,美军从被改装成飞机运输船的护航航母“温德姆湾”号上,释放了三只真正的间谍气球。
它们瞒天过海,低调、顺利地飞抵苏联领空。
这次行动似乎天衣无缝。
然而,这个新系统的周全之策,反倒成了最大的BUG。
按照设计的功能,气球可备选在固定时间自动解脱吊篮。美国军方预测气球可以在400小时内完成任务并飞抵北约空域,顺利回收。因而就把气球的作业时间设定为400小时。
然而,气流明显比预计的弱了很多,飞行速度变慢。
结果,气球完成任务飞往回收区的途中,设定的400小时已到,就在波兰上空从天而降。
波兰是“华约”核心成员,《华沙条约》当年就是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的。
于是,这三只间谍气球等同于主动投案自首。
结果可想而知,苏联人再次将美国此举在估计社会曝光,使得美国又一次遭受丑闻,成为国际笑话。
又一次被打脸的艾森豪威尔,暴跳如雷,据说“发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火”。
这也意味着美国军方的气球侦察计划再次破产。美国不得不停止了这方面的行动。
历史发展证明,地球霸权主义只有死路一条。
人类只有友好相处,共同开发地球大气层,共享利益,共建生命共同体,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