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生成性AI大背景下教学新常规实施细则》(试用)
教哥王红顺
2025-03-20 04:26:58
《生成性AI大背景下教学新常规实施细则》(试用)
以DeepSeek、豆包、文小言、Kimi等为代表的生成性AI,如今已切实融入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备课、课件制作、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批改、试卷命制以及学情诊断与反馈等教学全流程。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创新,为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技术支撑,极大地改变了课堂生态与教师角色定位。AI作为一种强大的教学技术生产力,其带来的质的飞跃,必然促使教学管理这一教学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为充分挖掘AI技术的教育潜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郑中晨钟教科所在参考专家论述及兄弟学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制定了《生成性AI背景下新教学常规实施条例》。本条例旨在指导学校在生成性AI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对传统教学常规进行优化升级,使其适应AI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新需求。
一、新常规制定的目标导向
本细则旨在指导学校在生成性AI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优化传统教学常规,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新范式。
1.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借助生成性AI,推动新课程、新课标倡导的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尤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学科实践活动载体方面取得突破。
2. 促进教学评一致性:助力教学评一致性的贯彻,推动教学从知识点探究转向大概念探究,为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支持。
3. 实现智能教学创新:通过AI实现高效、个性化教学设计,为课堂提供智能学伴,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利用AI进行精准学情诊断与预警,为师生提供及时反馈;助力教师开展智慧教研,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持续优化教学方法与内容。
4. 树立正确AI使用观念:引导教师与AI共生,让AI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引导学生合理利用AI提高学习质量,避免AI沦为阻碍学习能力提升的工具。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AI只是辅助工具。
5. 科学运用生成性AI:教师要熟练、科学地运用生成性AI,正确处理“双减”、生成性AI与新课改的关系。有爱、有AI,教学才有未来;越AI,越要重视人类智能;AI应为教学深度服务,巧用AI才是真本事。
6. 遵守AI使用公约:严格遵守《教学AI使用公约》,确保课堂所用资源的科学性,保护学生隐私和信息安全,遵循伦理道德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二、教学流程基本规范
课程资源开发
1. 优化课程资源:利用生成性AI技术筛选、整合和优化现有课程资源,建立个性化课程资源库;鼓励教师开发基于AI的交互式学习材料,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重点利用AI更新过时教学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如将文本转化为动画、音频等形式;鼓励教师与AI协作创作新的课程资源,如虚拟实验、互动式课件等。
2. 评估课程资源开发质量: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实用性、个性化程度以及优化和开发工作,作为评估教研组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
备课与教案编写
1. 提升提示语设计能力:教师应掌握设计适合自身教学需求的提示语,将提示语设计技能视为基本教学能力。推荐角色扮演法(角色+目标+要求+其他信息)和情境描述法(当前情况+我的目标+指定角色+指定行为)两种与AI互动的方式。
2. 收集教学资料:利用生成性AI工具收集多元教学资料,如案例、故事、图片等,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核实,确保其准确性和适用性。教师可运用情境描述法与AI软件互动,获取教学相关信息。
3. 借助AI辅助备课:借助AI进行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立单元大概念,创生单元大情景和核心任务。在AI辅助编写教案时,教师需深入思考教学流程、活动设计和问题引导,不能直接套用AI生成内容,教案应体现教师独特教学思路和创新设计,并包含AI技术应用环节。
4. 构建备课系统:构建小学六年、初高中三年的学科备课、整本书备课、单元备课四级备课系统,倡导知识点批注备课、学程设计备课和课件制作备课相结合的三结合备课方式。
5. 规范教案设计:教案可由AI生成框架和资源,教师进行不低于30%的个性化处理。重点检查教师对教案内容的理解消化情况,确保教案与上课内容一致。
6. 鼓励编写学程案:鼓励教师编写单元学程案、课时学习案,倡导跨学科主题学习案的研发。
课件制作与使用
1. 掌握AI课件制作工具:教师应熟练掌握生成性AI课件制作工具,利用AI图像生成、内容排版等功能制作课件。倡导依据教案、学案利用AI生成课件大纲,再用相应AI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有效运用。
2. 实现课件三统一:课件要兼具实用性、美观性和交互性,融入互动元素,如AI驱动的提问、讨论、测试等,增强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师需提前熟悉课件互动功能,确保课堂顺利进行,课件应包含动态生成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自动调整后续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实施
1. 转变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理念要从以教为中心、学为中心、学习共同体为中心,升级为以AI数智融合的大概念探究为中心(AI融合协同的大单元教学)。传统的“师 - 生”结构转变为“师 - 生 - 机”结构,教师、AI和学生协同完成教学活动。
2. 推进大单元教学:鼓励教师以单元导读课、单元融通探究课、单元整理课三种课型为抓手,深入推进大单元教学常态化实施。
3. 优化课堂对话:在AI协同课堂中,落实生生、师生人际对话,同时关注AI智能体与师生的人机对话。在这个新视域教学场中,要鼓励、支持用好人工智能体这个“小先生”与真实态小先生的人机多层次对话。小先生定位不仅仅是用人工智能解决学习内容问题,更重要的是借助人工智能教会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与人工智能体进行深度对话,借助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4. 保持教学评一致性:AI融入教学时,确保“教”“学”“评”三者紧密围绕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性。新课堂范式下,课堂教学流程重构为“问题孵化 - 多维碰撞 - 原型构建 - 跨域迁移”的螺旋上升过程,评价重点转向“问题熵值”评估,关注学生问题引发的课堂思维扰动度和知识重构力。
5.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应在AI赋能下,让课堂更具趣味性、生成性和互动性。教师要从“答案提供者”转变为“问题设计者”,从“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场景设计师”,从“结果评判者”转变为“过程陪伴者”。
6. 合理运用AI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适时、恰当地运用生成性AI工具创设情境、解答问题、拓展知识,但要把握好使用时机和时长,原则上智能AI互动使用不超过课时的五分之一。教师需明确AI的使用量、使用场景和使用优势,确保AI在关键处发挥作用。
辅导
1. 开发早读辅助软件:引导教师利用AI开发语文、英语早读生字词练习、过关软件,提高早读效率。
2. 提供个性化辅导:课后辅导时,利用生成性AI技术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计划和个性化诊断补救巩固作业。
作业批改与试题命制
1. AI辅助作业批改:教师可使用AI作业批改工具进行初步批改,快速了解学生作业整体情况,标注共性问题和错误,但需对批改结果进行抽查复核,确保准确性。如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可用AI检查语法错误,同时加入个性化评语;理科教师可利用AI自动批改客观题作业,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2. 利用AI分析学情:借助AI分析作业数据,挖掘学生学习问题和大概念理解薄弱点,为后续教学和辅导提供依据,同时利用AI生成个性化作业,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3. AI辅助试卷命制:运用AI试卷生成工具,根据教学目标、单元大概念和新课标评价要求,快速生成试卷初稿,教师需对试卷内容进行审核调整,确保试卷质量、区分度和信度。利用AI分析历年考试数据,优化试卷大情景命题,检测学生学科素养,提高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校本教研、观议课及教师专业成长
1. 聚焦问题教研议课:校本教研和观议课要聚焦问题,针对困惑选择至少3个不同AI软件进行解答并整理。对议课教案和视频,让三个不同AI软件参与议课,采取AI观点、授课人及同伴观点、教研组长总结点评三方观点相结合的方式。
2. 教师三栖发展:AI时代,教师要实现“专业 + 技术 + 创新”三栖发展。
3. 建立AI教学档案:教研组要为教师建立AI教学档案,教师将教学思路、课堂案例、学生常见问题等输入档案,使其成为教学资源库。
4. 提升教师AI能力:引导教师利用AI加快经验积累,每月选择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比如课堂互动、学生反馈,通过AI生成优化方案并多次测试。教研组设定AI学习任务,每周让教师学习一个新的AI教学工具,比如智能课件生成、AI作业分析、个性化辅导,持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学校教务处负责解释和修订。全体教师应严格遵守本条例规定,积极探索生成性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注:本细则将根据AI技术发展和教学实践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与时俱进。
1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