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AI+教育:初期困境与破局之思
教哥王红顺
2025-04-09 04:38:36
生成性AI+教育:初期困境与破局之思
在教育领域迎来生成性AI这一强大利器的当下,其与传统教育的融合被寄予厚望。然而,就如同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一样,生成性AI与教育的结合在当下也暴露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也关系到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因此,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积极探索有效的破解策略,对于推动生成性AI与教育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问题1:教案与课件制作一键完事儿,却陷入“AI写AI”的恶性循环
如今,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正在教育领域悄然蔓延。教师借助AI来撰写教案、制作课件,而这些生成的内容又被投喂进相关搜索引擎。教育大模型如同贪婪的学习者,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不断学习、模仿,其中包括这些由AI生成的内容。随后,一线教师又习惯性地依赖AI生成教案和课件,进而被平台再次抓取。如此一来,从内容的初始创作到后续的消费,整个链路都深陷在“AI写AI”的怪圈之中。
这种看似便捷的方式,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垃圾进,垃圾出”的现象难以避免,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深度和独特性,无法为教育教学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素材。我们期待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智能教育生态的积极贡献者,发挥自身特有的创造力和同理心,让算法真正赋能教育变革,重塑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教育生态。
问题2:对AI幻觉的甄别,师生意识与能力亟待提升
AI在回答各种问题时,常常会出现错误,这便是所谓的“AI幻觉”现象。然而,现实中多数教师在使用AI时,从意识层面多认为其回答准确无误,是值得信赖的正确答案;从能力层面又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此外,再加上在教学工作中缺少交叉检验、逐条校对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必然会导致在对问题的认知上出现浅解、误解甚至错解的情况。这种“幻觉”的出现,会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误导。
问题3:从人灌到机灌,教育本质在AI时代面临异化风险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灌输者,这种情况被称之为“人灌”。而后,学案指导学习的方式流行一时,被形象地称为“纸灌”。而在AI时代,又出现了新的“灌”的形式,即智能体或虚拟教师代替教师进行知识传授,这无疑是一种更加值得警惕的现象。
无论是哪种“灌”的方式,都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是进行着缺乏完整知识处理与转化的浅层次教学。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技术或程序,只要在本质上还是灌输式教学,那么就难以真正提升教育的质量。中小学教育与AI的结合,迫切需要从知识传递范式向认知重构范式实现深刻转型,防止教育沦为“知识快餐店”,避免学生只记结论而失去思考的过程。
问题4:AI使用在课堂,仅提升了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度
从实际观察到的AI课堂学习现状来看,多数课堂在使用AI后的改变仅仅停留在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程度上。学生在借助AI记忆知识时可能感到更加轻松和有趣,但这种改变并没有真正推动大概念的深度学习,也没有在核心素养的培植方面发挥出应有的赋能作用。教育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更愉快地记忆知识。
问题5:AI虽提效,却未必能提质,甚至可能滋生教师惰性
不可否认,一键生成课件、教案,用AI撰写论文、课题,以及利用AI查找问题答案等应用,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但效率的提升并不等同于效果的提升。同样的,高效率的课堂不一定就是高价值的课堂。更为令人担忧的是,AI原本应该助力教师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教育的创新,但现在却成为了滋生教师惰性的温床。部分教师过度依赖AI,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这无疑对教育的长远发展不利。
问题6:课堂中技术因子增强,人文关怀却在AI浪潮中渐趋淡漠
在一些课堂观察中发现,随着AI的引入,人机互动的频率明显增加,而人际之间的互动却在逐渐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知识的认知价值,却忽视了对学生情绪价值的关注。课堂是充满情感交流与互动的场所,需要的是真实的情感连接。学生渴望得到教师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真诚的安慰,这些情感上的支持是冷冰冰的机器无法给予的。AI可以模仿表达爱的行为,却无法真正理解爱、创造爱,无法像教师那样用内心深处的期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成性AI+教育在发展初期出现上述问题在所难免,但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破解这些难题的策略,探索AI与教育如何协同合作,发挥出“1 + 1 > 2”的协同效应,真正为教育教学带来质的飞跃。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