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度回归,奥迪如何自圆其说?

汽车圈的命名游戏总是变幻莫测,但奥迪这次的操作,怕是让人有些措手不及。短短不到两年,奥迪从“奇数燃油、偶数电动”的命名策略高调上路,到如今悄然回归传统,这场数字游戏,最终还是走向了“寿终正寝”。
这一切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23年3月。当时,奥迪宣布未来燃油车型将使用奇数编号,而电动车型则统一使用偶数编号,并开始执行这项“清晰直观”的新命名策略。高层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样的变更能让消费者一眼看出车型定位,从而提升品牌识别度。A4变成A5,A6改名A7,纯电Q5则变成了Q6。这一系列变动,成为奥迪电动化战略的重要标志。
然而,市场的“困惑”可能比品牌预期中来得更猛烈一些。经销商们很快发现,这套新逻辑不仅没有帮助消费者更快理解产品,反而加剧了迷惑:“Q6到底是比Q5大,还是比Q7小?”“A6 e-tron是A6的电动版,那A7 TFSI又是什么?”对于品牌忠实用户来说,这种强行改名的操作,无异于给熟悉的车型换上一层陌生的外衣。
到了2024年,奥迪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品牌开始收到来自全球经销商与消费者的负面反馈,认为新命名规则不仅没有提升直观性,反而让选择变得更加复杂。于是,这场命名实验的寿命,比不少人的五年车贷周期还要短。
2025年2月3日,奥迪宣布“将于3月4日全球亮相的搭载内燃机的奥迪新A6依然是A6”,而非此前计划的将内燃机版本命名为A7,以区分动力系统类型。这不禁让人好奇:当初那场命名大转向,究竟是未经验证的市场试探,还是一次仓促上阵的豪赌?毕竟,这套奇偶数逻辑还没真正跑完一个完整产品周期,就被品牌自己按下了“复位键”。
更微妙的是,奥迪官方在声明中称,这次调整是为了“提升全球统一性,让消费者更易理解”。听起来颇有种“我们本来就是这么计划的”的味道。但既然命名回归了,市场还是一如既往地接受,那么这场短命的数字游戏,究竟是一次理性修正,还是市场的一记当头棒喝?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奥迪首次在命名上进行大调整。近年来,它曾短暂尝试过“双数位动力标识”(如A6 50 TFSI)来区分功率,但由于消费者难以理解,最终悄然废除。这些变更的背后,反映出奥迪在新能源转型期的一种焦虑:如何在维持传统车型认知的同时,建立清晰的电动车型谱系?相比之下,Mercedes-Benz EQ系列的电动车命名方式更独立,BMW则通过“i”和“M”系列来区分电动与性能车型,整体逻辑仍较为稳定。
更有趣的是,这次调整并未影响已经更名的A4、A5、Q4、Q6等车型,它们依旧保留“前朝遗产”。这种“部分回归,部分维持”的处理方式,让人不禁联想到品牌内部的妥协与挣扎——毕竟,已经推入市场的车型,贸然改回去只会更加混乱。
这场命名大戏不禁让人联想到奥迪过去几年在品牌战略上的摇摆不定。从大力推进e-tron家族,到如今逐渐模糊燃油与电动车的边界,奥迪似乎还在寻找一条最能兼顾市场与品牌传承的道路。而这次的命名调整,看似是“倾听消费者心声”的结果,实则也折射出一种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
或许,这场命名折腾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字母和数字如何排列,而在于奥迪如何面对电动化转型中的品牌传承与市场接受度。毕竟,这样的改名游戏,奥迪已经不是第一次玩,也很可能不是最后一次。对于消费者而言,清晰的产品线固然重要,但相比于命名的反复横跳,一款真正优秀的车,才是最好的品牌语言。
- END -
版权所有 智駕未來DriveNEXT,转载请注明来源
(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