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又有局,文章简单聊聊。
老粉都知道,写文章、炒股买基只是我的副业,我的主业是产业投资。
这两天拜访了某东南沿海的三线城投公司。前些年一直号称资产百亿。注意,是净资产,旗下产业众多。
但今年再问美女老总,资产已不到50亿。
刚开始我以为是剥离了低效资产。后来越想越不对,当地唯一一家城投,怎么会剥离这么多呢。因为关系比较好,就直接问,对方也直白答:
除了剥离少许资产,重点是把账面水分给挤掉了。
之前为了发债,再加上资产价格坚挺,账面上做得比较高。但2022~2023年搞化债、政策收紧,导致没发成。再加上这些年资产也在贬值,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资产压实了。
我想想也是,市里的房价都跌40%了,城投公司手上的各类资产不可能不减值。不过这也意味着公司对外投资大幅减少,这两年明显消停。
但2024年下半年起,特别是2025年,情况好了很多。
别的不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你品,你细品,化债还是要化的,但不能影响发展。
于是今年又准备找贷款发债了。
再说个事,也是某东南沿海省份的产业类项目。项目的第一步,就是地方政府出土地,包括土地征拆、居民安置和土地整理。这些都要钱,几百亩地,加起来不到3个亿。
但前些年政府这边一直风声大雨点小,财政没钱、发债困难、政策限制,土地一直拿不出来。开工仪式年年搞,就是没下文。
每次见面聊到土地资金问题,一众官员就抓耳挠腮,钱不是在这,就是在那,反正落不到项目供地上。左支右拙、捉襟见肘。
这事任谁都没办法。当地也算是旅游资源型城市,2021年之前开放商抢土地,炒房客抢房子。靠着卖地款,地方政府毫无压力。
可后来楼市塌了,不管是炒房客还是刚需,该买的买过了,想买的不敢买了,楼市收入也崩塌了。哪里还能掏得出钱,财政上都要靠省里转移支付。
但到了今年,突然钱就有了,专项债申请了,征拆提速了。政府周周拉着我们开会,干事热情很大,一周一个进展。
关键是当地老百姓也挺配合。毕竟前两年日子并不好过,说好的拆迁迟迟不来,现在终于开拆补偿了,何乐而不为。
180度大转折的背后,是财政思路的巨大转变——咱还是说数据,2025年的地方专项债券额度突破4.4万亿元,而之前5年,都在4万亿以内。而且用途扩大,可以用于土地储备。
如果专项债申请要时间,没关系,先找其他资金凑。毕竟今年中国赤字率也历史性突破4%,之前都是3开头。
但这,大家发现问题没有?
中国22~23年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产业上的问题,而是楼市下行叠加财政紧缩,导致各种项目都停了,老百姓拿不到拆迁款了,基建企业拿不到项目款了,钱流不动了,股市能好吗?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
老美的发钱方式是直接发钱,不管是减税还是发现金;中国的发钱方式是投资,不管是基建还是产业。只要一直发钱,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关键问题是,如果一直发钱就能一直美好,那岂不是太简单了,也不符合能量的守恒。所以代价是什么?
老美的代价是,既然发钱就能活得精彩,那何必苦哈哈搞制造业?制造业逐渐荒废,也就互联网和金融能活,毕竟利润率高。
现在老美想修复代价,那就要学会不发钱,学会投资产业。但不发钱必然是难受的,制造业的重建更是难上加难。这就是特朗普所谓的「阵痛」,也是美股的下跌逻辑。
老中这边,基建等投资是有上限的,而且不仅是基建,包括光伏和新能源车在内的各种产业投资,都是有上限的,
无限造下去就是重复建设,只会带来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和行业的无限内卷。这也是近4年新能源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
所以老中要做的就是学老美发钱,要比过去更直白、更直接,无非是以什么名义。可以是消费补贴、也可以是生育或重大战略。当然,底线一定是不能发成老美那种自废武功的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就像我前面列举的数字,当老中开始各种史无前例的发钱后,你觉得经济会差吗?或者说哪怕经济就那样,毕竟有楼市拖累,但这么多钱出来,你觉得股市会差吗?
报下格指2.12,投资机会A-。继续跌呗,我在等机会,你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