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以来,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美俗于斯——木雕里的桃源印象”展,笔者有幸参观了展览。印象中,桃源大山里的能工巧匠,雕出了桃源人的梦幻,也雕出了桃源人的美好生活,同时还给山外的人以美的享受。生生不息的桃源木雕技艺,永远闪现着桃源人智慧和精神的光芒。
对木雕技艺,本人不懂,但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因此为之赞叹和感动。
这次展览集中展出了200余件/套公家或私人所藏的桃源木雕精品,通过对其图案题材、功能器用、物礼馈赠、技艺特征等的空间视觉化展示,把桃源木雕独特的民风民俗和礼仪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展览先从介绍桃源县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脉络开始,出土文物表明,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其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公元963年宋乾德元年始置桃源县,至今有一千多年了。
翻开展览的第一篇章,从桃源木雕图案可见其生命力在于以真为美,率性而为。所雕刻的各类仿生瓜果、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无不惟妙惟肖,恣意自在,寄托了桃源人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他们用谐音的手法,把蝙蝠、蝴蝶、佛手与福,葫芦与福禄等联系起来,用麒麟、狮子等瑞兽象征仁爱,用龙凤寓意阴阳和谐,用鲤鱼跳龙门,寓意高升、富贵,用梅兰竹菊、荷花比喻君子气节,用松柏、寿桃指代长寿,用葡萄、石榴象征多子多福等,展现出桃源人最现实而真挚的信仰世界
桃源木雕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如取材于《西厢记》《牡丹亭》故事情节的作品表达了男女之间真挚的情感,以《文王访贤》《郭子仪拜寿》《桃园结义》等表现古人讲究忠孝节义,用《天官赐福》《状元及第》《刘海戏蟾》等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大量传承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为人处世的道理,弘扬真善美德,传承乡土社会的风尚习俗。这些文化题材的运用,丰富了木雕作品的内涵,增强了其文化魅力。桃源木雕作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第二个篇章中,桃源木雕品类繁多,家具和生活用品上的装饰图案独富意蕴,艺术地再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寓和追求。桃源人日常生活所用的家具家什,如洗脸架、桌椅、箱柜、果盘等,均能让人感受到风情浓郁的民俗审美和精湛的雕刻技艺。普通人家的家具都会有简单的雕刻作品,或官或商的富贵人家,就更是雕梁画栋了。
桃源雕花床俗称“千工床”,制作工时漫长,以造型稳重高大、纹饰繁复精美著称,突出居室布置“铺锦列绣,亦雕馈满眼”的审美韵味,集生活雅趣与传统审美为一体,被称为屋中之屋、房中之房。雕花木床对家庭来说,是浓浓乡情、厚重匠人精神的集中体现,各种图案“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凸显出浓郁的民俗韵味,引起我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想。展厅里所看到的“千工床”,只在富贵殷实人家才可能有,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用得起的。
第三个篇章,反映的是桃源木雕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的情况。该县自古来就十分富庶,民风淳朴,信礼讲礼,凡举办结婚、祝寿等庆典活动,向来都是礼尚往来,木雕作品往往作为礼物相送。展出的木雕酒坛盖十分精美,用其密封的一坛坛美酒,一挑一挑地馈赠亲朋好友,成为最有分量的礼物。美酒饮尽了,酒坛盖就保存起来,成为传家宝,成为家族荣光的象征,谱写出桃源县“宁赔十担谷,不输一对盖(酒坛盖)”的民俗故事,见证桃源美满和谐的礼仪文化。
木雕作为桃源传统礼仪文化独特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在“合二姓之好”的婚姻缔结仪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古代结婚“三茶六礼”中的纳征下聘礼,到盛鸾书的拜帖盒,再到祭告祖先礼成亲就的香烛台等众多木雕器物,雕镂刻绘,装饰吉祥图案,寓意和合圆满,成为传承桃源优秀传统和合文化的重要见证物。
在第四个篇章里,展示了各种木雕的雕刻工具和器材,木雕技艺的工艺流程和传承情况,看着那些因长年雕刻使用而光亮如新的刻刀和那些沾满木雕艺人汗水的器材,我深深地为桃源人的坚持钻研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所感动。
通过这一件件留下深深刻痕的木雕作品,我仿佛看到桃源人那一双双布满皱纹或青筋暴胀的手握着刻刀在眼前精雕细刻,仿佛听到刀与凿在各种木材上飞舞所发出的铿锵声音,仿佛看到无数个弓腰曲背的桃源人组成的强大的雕刻阵容在桃源的深山里前赴后继。他们这些大山里的能工巧匠,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有力传承者,是他们给无数的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创造了生活的无限美好。
时光飞逝,作品长在,展厅中琳琅满目的雕刻精品集中展示,仿佛音乐大师的经典交响乐作品,通过一个杰出的乐团精彩演奏出来,让我们如痴如醉。桃源人的木雕技艺生生不息,桃源人的智慧和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