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长讲《湖南简牍与书法》:史海钩沉,从简牍中探索书法源流

阿山的诗和远方 2021-06-26 00:25:38

几天前,原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松长,应长沙博物馆的邀请,作了题为《湖南简牍与书法》的讲座,通过史海钩沉,从战国、秦汉、三国、两晋简牍中探索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源流。

陈松长在讲座中,结合仰天湖楚简、夕阳坡楚简、慈利楚简、里耶秦简、马王堆西汉简、沅陵虎溪山西汉简、张家界古人堤东汉简、长沙东牌楼汉简、走马楼三国吴简、郴州西晋木简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献资料和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播放了大量简牍文物的图片,简述了湖南简牍考古发现的特点,对湖南简牍的各种书体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

陈松长认为湖南出土简牍的特点有“三最”:一是出土简牍最多,二是出土简牍的时代序列最完整,三是出土简牍书体最丰富。现场听众随着他的讲述,仿佛穿越到战国秦汉到三国两晋时期的湘楚大地,与那个时代的先民对话。

湖南境内出土的简牍数量众多,书体丰富,大致可分为古文、古隶、分书、草书、楷书五种书法。陈松长对这五种书法的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做了详细阐述。

他首先以仰天湖楚简和夕阳坡楚简为例介绍战国古文书法。战国古文书法是指书写于楚简上的文字,与篆书有根本的差别。

关于古隶书法。隶书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而战国晚期秦武王二年的四川青川木牍已是自成模样的隶书。因此,专家认为,隶书本身自有其演变的轨迹可寻,古隶也只是隶书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尚没有定型时的一种统称而已,正因为没定型,故其中间有篆书的一些构型特征或笔画痕迹,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其不同书手的自由发挥,也就自然呈现出各种富有个性和艺术趣味的书体面目。

从时、空两个维度来分析:

从时代来看,古隶延续的时间远不止秦代而已,大致可以判断古隶的终结大约在西汉中期以后。在秦代,以里耶秦简和岳麓秦简为代表,它们都拥有丰富多样的书体,与秦人的书写习惯息息相关。汉代,以马王堆汉墓简牍、沅陵虎溪山汉简和长沙走马楼西汉简为代表,书体风格各有千秋。

从空间上看,不只是湖南,凡西汉中期以前出土的简牍,其书体虽然多有差异,但本质上都属于古隶一脉。

关于分书书法。所谓分书,通常是指比较成熟的汉隶,它比古隶规范而定型,且多以东汉时期的名牌为代表。西汉初年简帛书中那些字体扁平,波磔分明的隶书应该已是相当成熟的分书。

湖南出土的汉代简牍中,并没有马王堆帛书那样成熟的分书,这或许是因为湖南出土的汉代简牍大多为官府文书的缘故,一直到东汉中期,我们才从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中看到大量的分书墨迹。

关于草书书法。以尹湾汉简中的《神乌傅(赋)》、长沙走马楼西汉简和长沙东牌楼汉简为代表。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曾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一文中指出:“草书正式形成为一种字体,大概在西汉中期偏后。”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曾对草书的特征加以高度概括:“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横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关于楷书书法。以长沙东牌楼汉简、走马楼三国吴简、郴州西晋木简为代表。楷书或称真书,又称正书。有学者认为:“楷书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汉末,从汉末到两晋、楷书逐渐成熟。”湖南简牍中的楷书资料,有力地支撑了这种认知。我们可以从东汉晚期的东牌楼汉简到走马楼三国吴简,再到郴州西晋简中,看到大量用楷书书写的文书或书信,这些材料可以生动地展示楷书从萌芽到成熟的大致过程。

在陈松长的讲解中,现场听众和通过网络观看直播的数万听众透过一枚枚考古发现的简牍,触摸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脉络,也阅读了古代湖南的生动历史。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