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女士正处于崩溃边缘,深受重度焦虑困扰。经常莫名其妙地恐惧担忧,脑子一转就停不下来,很久没睡过一个整觉。有时半夜会突然惊恐发作,感觉自己快完了。她一走进咨询室就问:我到底是怎么了?
你真不知道一个焦虑的妈,杀伤力有多强
姚女士的问题,根儿上来自她的母亲。这是通过分析她的原生家庭得出的结论。小时候,姚女士的妈妈脾气不好,经常情绪失控。说话像“机关枪”,快!不停顿,言语如子弹有杀伤力。相反,爸爸内向沉默,家里的事也很少过问。大事小情都是妈妈操心,她缺乏安全感,害怕不确定的事,孩子是妈妈身边最容易抓住和掌控人。于是,姚女士的童年充斥着妈妈的声音。常听到的两个字就是“应该”。应该听话,应该懂事、应该好好学习。只要与妈妈价值观相悖的,就会受到批评、指责。越是焦虑的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就越高,期望也越大。
“代际传递”,会把你变成你最不喜欢的人
姚女士尽管已经三十多岁了,成家立业也做了妈妈,但是,母亲的影响早已渗透到她思维之中。有些创伤会像基因一样被传递到下一代身上,尽管你可能不喜欢父母,却很难阻止自己成为他们的样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代际创伤传递”。
姚女士青春期的孩子出问题了,厌学、抑郁、总把自己关在屋里。姚女士在孩子学习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她期望孩子优秀,进入重点高中和大学,过一帆风顺的人生。然而,姚女士似乎没意识到,她对孩子的方式,与自己母亲对她的方式惊人相似。她的焦虑和无助感,通过日常的教养和沟通方式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怎么做都难以达到妈妈的期望。当人习惯了焦虑模式,不焦虑了反而不习惯,因为这种状态让他们熟悉。
学会做自己的父母,让自己在爱中再次长大
有条件的爱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只有在我表现出色、成绩优秀、行为规范符合父母期望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的:“一个人在25岁之后,就要开始做自己的父母。”尽管我们已经成年,但是我们内心还会有一个,停留在过去的小孩。我们抱怨父母,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爱他们。只有当我们理解父母的局限,才能更好地成为自己内心中,那个未曾长大孩子的父母。如果你的童年没有被无条件地爱过,只要你愿意,你仍然可以通过无条件地爱自己,来获得强大的滋养和力量。
我建议姚女士做三件事:
1、无条件接纳自己:焦虑情绪背后,唤醒的是早年的养育关系。现在我们已不再弱小,已经有能力去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活了。在家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你自己,你好了,他们才会好。女人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核心,你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他将来与世界的关系;你与丈夫的关系是整个家庭的幸福根基。
2、挣脱不舒服的关系:那些甩不掉的影子,其实是未真正完成的分离。很多人分不清父母和自己,分不清哪个情绪是我的,哪个情绪是别人的,被脐带栓一辈子。成年意味着与原生家庭分别和独立,建立自己的安全感,需要自己去树边界;确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观相符。
3、持续做个人心理探索:寻求专业支持,让自己的创伤被看到,被倾听,被理解,被治愈。所有的焦虑背后都是认知问题,把从原生家庭带出来的思维升级,形成新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再用家传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心就自由了。通过改变自己,进而影响孩子,减少创伤代际传递的负面影响。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内心的苦痛
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分四类: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和恐惧症。人们通常只关注症状的消失,而忽略了每种症状其实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它们想让你看到那些被隐藏的创伤。人的行为模式中隐藏着曾经受到过的伤害。遇事通常会有四种反应:战、逃、僵和讨好。战是攻击,逃是躲避,僵是麻木,讨好是取悦。无论你是明星、白领、宝妈还是精英,每个人都不是完整的,你需要找到自己的缺口在哪里?身体受伤需消毒、上药、包扎、护理,心灵亦同,它更为隐秘,放任不管,伤口更难愈合,寻求专业帮助可能比熬着更好。心理咨询能够把藏在冰山下的潜意识挖出来,让我们逐渐地、更好地认识我自己。关注我,我是心理咨询师吴小美,你的焦虑情绪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