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gging还是choking?我劝妈妈们不要让娃“没苦硬吃”

宛爸育儿日记 2024-08-17 02:27:39

在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开始添加手指食物时多数妈妈都会对宝宝吃饭时的安全性非常重视。打开网络搜索“自主进餐”、“手指食物”等关键字时宝宝不小心被呛咳、噎到,妈妈们分享如何应对以及“避雷”经验的内容非常多。

我们发现这些妈妈们对食物从细到粗过渡,以及手指食物、宝宝自主进餐这些概念有着非常大的误区。家长在操作时采用了不正确的方法,给宝宝提供了错误的食物才是导致宝宝出现呛咳风险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被妈妈们各种“警告”容易引起干呕、窒息风险的自主进餐,家长们到底错在哪儿了。

01

手指食物 / 提供适合宝宝的食物

关于手指食物,我们发现不少妈妈对“手指食物”存在错误的认识,按照文字意思理解为“像手指的食物”。其实要说“像手指的食物”倒也不能算错,毕竟这个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英文就是“finger food”嘛。

但问题来了,“手指食物”中的“手指”,到底是谁的手指?

我想绝大多数家长都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包括网络上铺天盖地分享自主进餐经验的所谓育儿博主们,我没有看到过任何明确指出到底是参考谁的手指的内容。

吃“手指食物”的人是谁?

是宝宝。

那么这个“手指”应该参考成年人的手指呢还是宝宝的手指呢?

当然是宝宝的手指了!

可是网络上很多建议是这样:

还有这样的:

蔬菜有多长,手指食物就有多长,蔬菜有多粗,手指食物就有多粗?再说了,成年人的手指也没有那么粗吧。

比如下面这个图,可以对比宝宝的小嘴巴和妈妈给的蛋饼的大小差异

有的家长可能感觉看起来宝宝的小嘴巴和蛋饼的大小差不多啊。但提醒家长注意,刚添加辅食不久的宝宝口腔肌肉力量是很弱的,乳牙比恒牙小得多,而且小宝宝的咬合力非常有限。这些发育所限的条件综合在一起就决定了孩子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咬合技巧,也就是在面对不同厚度、不同大小、不同长短、不同质地的食物时如何快速、准确咬下合适的一块。

这个学习的过程和家长提供的食物有直接关系。就好比学习驾驶汽车,每天坐在司机旁边看,看久了仿佛自己也会开车了,可是真上手摸到方向盘那一刻,你敢直接汇入城市晚高峰的滚滚车流里吗?如果教练说为了让你更好的学习驾驶,今天让你开小轿车,明天就让你开公交车,后天让你尝试大货车,今天在城市公路跑,明天就改到了林间小道。你觉得自己能学好驾驶吗?

家长提供这样的手指食物,就是让初学者学习驾驶,在一天内跑完林间小道、盘山公路和高速路。

关于手指食物更多详细的内容,感兴趣可以查看下面这一篇:

02

辅食添加 / 注意从细到粗过渡

我们注意到一说辅食添加的原则,多数家长都能说出从稀到稠啦,从植物性食材到动物性食材过渡啦,从一种到多种过渡啦等等,但理论是理论,到了实践的时候这些原则都被抛到脑后,从网络上找一些辅食食谱直接做。

网络上的一些辅食添加建议我们提醒过很多次,问题主要出在甜味食材居多,食材种类太少,没有从稀到稠过渡这几个方面。

比如下面是网络上十几万赞一份辅食添加计划

可以看出从6月龄第一天开始,假设5克为一份的话,主食的是比例是2天1:12,2天1:10,2天1:9,10天1:8,14天1:6,看起来好像也是从稀到稠过渡了。

再来看7月龄的添加计划,米粉已经没有水和米粉的比例了,粥、粒粒面也没有任何稀稠度的建议,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延续6月龄最后的米粉和水的比例的话,1:6这个比例会足足吃够29天没有任何变化,然后在7月龄第16天的时候突然变成了粥,吃6天粥之后又突然变成了颗粒更大的粒粒面,吃3天粒粒面后又突然返回到粥,接下来粥又重新回到粒粒面。

注意这份计划只在6月龄30天对米粉和水的比例给出了建议,勉强也算是从稀到稠有一个过渡,虽然这个过渡的速度快的快慢的慢并不合理。对添加蔬菜、肉类是没有从稀到稠过渡的建议的。可恰恰是这个蔬菜和肉类的添加,会因为家长的厨艺水平高低、制作时添加水分的多少甚至食材先后的顺序而影响稀稠度。前一天家长可能手抖了一下水多了,蔬菜泥很稀,宝宝能直接吸吮,第二天家长刻意控制水量,蔬菜泥又干了,孩子吞咽得非常困难不想吃。家长这时就会困惑明明是同样的食材,为什么昨天还吃得很开心今天就不吃了呢?

为什么我们反复强调从细到粗过渡呢?

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处理不同的食物的过程,就像孩子学习算数一样,刚开始学习加法,10道题可能会错8道,但随着不断的练习,孩子计算的准确性慢慢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10道加法题能百分之百准确了。如果这时难度升级,让孩子直接计算乘法题,他会算吗?能算对吗?显然不能。如果强迫孩子去计算乘法,要么孩子胡乱写答案,要么干脆不写。

现在很多家长让宝宝学习自主进餐,给宝宝提供手指食物,就是缺少大量的练习,没有从简单到难的过渡,家长经验不足也无法准确判断何时该将食物“升级”。

在这种情况下跳跃式的改变食物的性状,宝宝处理不好食物就很容易出现呛咳、干噎的风险。

关于从稀到稠过渡的内容,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下面这一篇:

03

自主进餐 / gagging、choking?

关于食物的部分讲完了,回到开篇的问题,网络上时髦的gagging(呕吐)、choking(窒息)是孩子学习自主进餐时必须经历的吗?

正如今天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说,有时候真的没必要让娃“没苦硬吃”。明明有更好更安全的方式让孩子学习自主进餐,家长又何必要照猫画虎,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将孩子置身于饮食安全的风险之中呢?

如果家长感兴趣,可以仔细观察网络上那些说孩子学习自主进餐被噎到,建议避雷的家长给孩子提供的食物,无一例外都是大块的,整个的,超出了孩子吞咽、咀嚼能力的。

比如上面这个视频中从宝宝的表情就能感觉到孩子被噎到很难受。

家长提供的食物是这样的:

有蓝莓做对比,能看出饭菜中的鸡肉丁大小和蓝莓差不多,米粒是小的,胡萝卜、芹菜也是小的,香菇是剁碎的,唯独鸡肉丁是蓝莓大小。孩子吃饭吞咽吞习惯了,米粒胡萝卜芹菜一勺入口不需要太多咀嚼直接吞咽,但万万没想到妈妈做的烩饭里藏着大颗粒的肉丁,硬吞是吞不下去的,想吐又很难吐出来。

这就好比我们喝红枣粥,白粥里放了几颗红枣,成年人早已熟练掌握各种进食技巧,看到粥里有红枣条件反射地会把红枣咬断、嚼碎再咽。但正在学习如何进食的小宝宝可没经验,孩子吃烩饭被鸡肉丁噎到,就相当于成年人喝红枣粥一口粥里有一颗红枣,完全不嚼直接咽。

这算不算妈妈给孩子制造出的进食风险?完全可以把肉丁处理成和芹菜、胡萝卜丁差不多大小的颗粒,但为了所谓的“让孩子自主进餐,锻炼咀嚼”,盲目地把大颗粒食物混在小颗粒里让习惯吞咽的宝宝吃。

另外宝宝的餐桌上还有玩具,边吃边玩,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更会不假思索地大口吞咽食物。因为让孩子边玩玩具,家长边喂饭已经养成了习惯,孩子早已建立了条件反射,余光瞄到勺子送到嘴边就张嘴吞下食物。这就好比说孩子一直在写1+1=2,突然今天妈妈让计算的是1*1等于几?孩子依靠惯性计算出结果是2。

再比如下面这个宝宝

从图片中能明显看出煮鸡肉块的大小明显超出了宝宝嘴巴的宽度。这一块鸡肉大概和孩子的半个小手差不多大了。

很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大块的食物才能帮助孩子咀嚼,理由是能看到孩子长大嘴巴咬下一块来,如果食物太小,孩子就直接吞了。

实际上大块食物更多的是只能让孩子强化上下门齿的咬合能力,也就是宝宝必须先咬下一块来才能进行下一步,把食物送进嘴里。如果咬下的太大,就吐掉。

可是对于初学习如何进食的小宝宝来说,怎么判断咬下的一块刚刚好呢?像上图中的宝宝就是因为咬下的一口食物太大,不会嚼直接吞咽的过程中被卡住了。

网络上还有不少家长或者所谓的育儿博主告诉妈妈们,gagging(呕吐)是没问题的,主要是要预防choking(窒息)。

这位博主告诉家长呕吐反射是一种非常好的反射。

????

人体自我保护的反射功能还分好坏?如果呕吐反射是好的反射,那为什么不每次吃饭都呕吐一次呢?

呕吐是发生在食道,窒息则是气道,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啊。这位妈妈举例说自己的宝宝吃猕猴桃和西瓜被噎到呕吐了,猕猴桃和西瓜本身就是质地比较柔软的食物,造成窒息的风险并不大。

网络上不少类似的言论,都在提醒妈妈呕吐不可怕,孩子呕着呕着就会自己吃饭了。

对我们有所了解的家长都知道我们一直在分享关于自主进餐方面的内容,想让宝宝学会自己吃饭,只靠食物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家长不注意喂养的细节,孩子呕吐再多次,也学不会自主进餐。

可是如果家长没有辨别出这位博主分享内容存在的问题,可能就会出现上面我提到的两位妈妈用错误的方法让宝宝练习自主进餐。

而且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只有孩子被卡住后,能吐出来的才叫gagging(呕吐),吐不出来就很可能会变成choking(窒息)。

家长怎么做才能预知孩子这一口食物入口后万一被卡住,能不能吐出来?

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被食物噎到:

1、宝宝进餐过程中,利用唇、齿、舌、喉的配合,让食物在口腔内完成切断、磨碎,让食物和口腔唾液完成搅拌,形成方便吞咽的食物糜团。

当食物咀嚼不好,口腔内唾液分泌量不够,食物吞咽量太多,就可能出现被噎到的风险。

2、行为习惯

当宝宝在哭、叫、喊、闹、笑、说话时,宝宝的气道和食道会厌(参考下图)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说话或呼吸时,会厌向上,使喉腔开放。

咽东西时,会厌则向下,盖住气管,使食物或水不至于进气管之内。

舌根后部软骨的树叶状皮片,吞咽食物和液体时能防止它们进入气管。

咽食时,会厌下降,盖住喉头(气管的顶部),喉头又同时产生向上的反射性运动,从而有效地封闭气管的入口。

当宝宝在进餐中出现哭、叫、喊、闹、说时,食物就有可能进入气道,引起气道堵塞,从而引发窒息。

所以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些内容,盲目地按照网络上一些建议给宝宝提供超出能力范围的食物,没有做好吞咽-咀嚼的过渡,提供的食物是跳跃式的。不是循序渐进给宝宝提供从细到粗的食物,而是强制让宝宝适应不同的食物,那么宝宝要么是吞不下也硬吞,呕着呕着也许就知道要小口吃,要么是被噎之后对进食产生恐惧,拒绝新食物,或者家长担心孩子出现更大的风险放弃自主进食的练习,更加坚持喂饭。

总而言之,希望看到这一篇文章的妈妈们多一些自己的思考,无论是BLW进食法,还是finger food,抑或gagging、choking,有些不一定用了英文名称就是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饮食习惯、喂养习惯的,都要辩证地去看,选择最适合宝宝的才是最好的。

0 阅读:6

宛爸育儿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