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卧室内与世长辞,华国锋收到消息以后,立即让人通知中央政治局委员开会。
会议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毛主席的如何后事;毛主席的遗体该如何处理;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北京进行吊唁。
参会人员一致认为应该优先保护毛主席的遗体,做好防腐工作,让毛主席的遗体可以供社会各界人士瞻仰和吊唁。
按照中央政治局的决议,汪东兴向卫生部长刘湘平下达了指示,刘湘平又推荐了中国医学院形态教研室副主任刘静。
刘静曾在苏联留学过,对列宁遗体防腐工作略有耳闻,汪东兴听从了刘湘平的建议,将毛主席遗体防腐工作交给刘静负责。
遗体防腐方法有三种,也就是液态保存、固态保存和气态保存,三种方法一般独立使用,但是都无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刘静接到任务以后,与同事们进行了周密的商讨,最终决定使用气态、液态保存结合的方法,并作出了科学的论证。
所谓气态、液态保存结合的方法,就是遗体暴露在外面的部分使用气态保存方法,隐蔽的部分使用液态保存方法。
此外,遗体在瞻仰期间使用气态保存方法,非瞻仰期间使用液态保存方法,一年一次的大保护要使用液态保存方法,纪念堂开放时,毛主席遗体位于水晶棺中的瞻仰位置,纪念堂关闭时,毛主席遗体降到一个特殊的卫生保护室保护起来。
卫生保护室内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每天对室内环境和遗体进行监测,同时还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技术人员要24小时值班记录。
当然,纪念堂内同样要做好防护工作,安装卫生保护、环境净化、空调、制冷、供暖、投光和监控等一系列设备。
9月9日上午10点,刘静带着方案走进中南海会议室,向华国锋作了汇报,华国锋批准了方案,并叮嘱徐静说:
“将毛主席遗体长期保存下去,让全国人民群众瞻仰,是一项艰巨且光荣的政治任务,你们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
方案批准以后,徐静带人走进毛主席的卧室,先是在临时停尸台上调整毛主席遗体的姿势,接着就开始实施防腐工作。
防腐工作整整持续了两个小时,中间还发生了一点意外,徐静担心向毛主席遗体内注入大量防腐液,会造成遗体臃肿的情况,但是助手表示臃肿会消退,而防腐处理必须做全面。
事实证明,注入大量防腐液的操作是对的,如果防腐液的注入量不够,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好在徐静听从了助手的话。
做完防腐工作以后,徐静等人一直不放心,又在毛主席遗体旁边守护三天三夜,并记录了第一版数据。
1983年,徐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地讲述了保护毛主席遗体的全过程,并自信地表示毛主席遗体可以长期保存下去。
关于保护工作的费用问题,徐静称自己使用的是性价比较高的保存方法,每年的花费并不高,绝非传说中的上亿元。
徐静所言非虚,其方案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毛主席遗体依然栩栩如生,卫生保护室内的各项数据一直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