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快到了,面对端午节的美食:粽子,很多糖尿病患者来问,他们能不能吃?就如同中秋节的时候,很多糖尿病患者来问:能不能吃月饼一样!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吃粽子呢?
端午节的粽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传统;很多人都喜欢并习惯在端午节吃粽子,但做粽子的主要食材是糯米,糖分含量高,患了糖尿病之后,很多人就不敢再吃了。其实糖尿病患者,没有什么食物是绝对不能吃的,粽子也不例外,只要注意进食的量和进食方法就可以了:每日需计算好一天所需要的总热量,进食粽子后,需要相应减少其他主食的量,同时需要注意不要进食含大枣和含糖的粽子,也不要进食过多的粽子;

那么我们怎样吃粽子血糖不会高呢?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血糖未满意控制、血糖忽高忽低时,尽量不要吃粽子
空腹血糖>7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或者近期血糖不稳定,总是忽高忽低起伏不定,那么应尽量不要吃粽子,适当控制饮食和调整降糖方案,进一步控制好血糖;
2、吃粽子,要以品尝为主,不能大快朵颐、肆无忌惮地吃
吃粽子要以品尝为主,要进行总量控制。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小点的粽子(一般在50~100g)可吃一个,大点的粽子(一般在100~150g)可吃半个,以替代正餐的主食量,千万不要在正餐之外吃粽子,也就是不要把粽子作为加餐或零食来吃,而是作为主食的一部分,考虑到一天的总主食量中去。
3、选择适合的粽子品种

粽子的品种很多种,其中含大枣的,豆沙的、蛋黄的、火腿的、熏肉的这一类粽子,一般比较甜、比较咸、比较油腻,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吃;可选择那些用粗杂粮部分替代糯米的粽子:如杂豆粽子、红豆粽子、黑米粽子、燕麦粽子等等,这些粽子含糖量相对较少;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出更适合自己口味的“低糖”粽子;另外,也不要被市场上所谓的“无糖粽子”所迷惑,所谓的无糖指的是未添加蔗糖,但粽子本身的糯米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水解后会生成葡萄糖。
4、选择吃粽子的时间

可在早餐、中餐及两餐之间吃粽子,可在吃完粽子后半小时,进行适当的运动,晚餐及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吃粽子。吃粽子时应该同时搭配一些膳食纤维含量高的蔬菜,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吃粽子后的血糖快速升高;
5、享受美味的粽子后,需要监测餐后2小时及第二天空腹的血糖,如果血糖升高或血糖波动太大,就少吃或不吃,不要因为吃太多粽子而导致血糖升高太多、难以控制;
总结:
1、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食用粽子,但要控制主食总量;
2、糖尿病患者尽量少吃豆沙、大枣、蜜饯等含糖馅的粽子;

3、糖尿病患者可以自己动手,做以糙米、燕麦、杂豆等杂粮为馅料的杂粮粽子,这样可以减少粽子中糯米的使用量,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可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
4、粽子与蔬菜一起搭配着吃,可以延缓餐后血糖快速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