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两首绝命诗,慷慨激昂,时隔多年,依然感人至深

墨有云水心语 2024-06-03 09:44:33

朝代更替,就像月圆月缺一样,实属常事。不过很多文人墨客身处乱世,经常会悲叹一个王朝难续昔日辉煌,仿佛夕阳晚照,逐渐走向下坡路。才子们假如生逢王朝更迭之际,他们的心中更是悲愁万分。

明朝末年,当清兵攻破金陵之后,南明大臣瞿式耜在广西拥立桂王朱由榔登基,继续进行抗清活动。可是由于当时清军强大,而南明的文臣武将又贪生怕死,当清兵攻打桂林城时,他们立刻就节节败退,只留下瞿式耜留守一座空城。

瞿式耜虽然无力回天,却不愿投降,他决心以身殉职,与桂林城共存亡。此时恰好兵部侍郎张同敞因兵败路过桂林,得知瞿式耜独守孤城,他也毫不犹豫地要为国而死。

第二天清军冲进城内,将他们押到明朝降臣孔有德的大帐中。瞿、张二人见到对方,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昂然挺立,怒目而视。孔有德命人把他们关进牢里,百般诱降,严刑毒打。

瞿、张二人在受刑之后却赋诗唱和,以明志节。临刑前,他们各赋绝命诗一首,然后携手走上刑场,最终壮烈殉国。下面分享明代的两首绝命诗,慷慨激昂,虽然时隔多年,依然感人至深。

十七日临难·赋绝命词

明末 • 瞿式耜

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

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

开篇讲述城池陷落后,诗人心境平和,与张同敞一起端坐于大堂之上,若无其事地等待着清兵前来。他们决心要与古城共存亡,做一个留名青史的明代忠臣。

“自主张”三字,表明作者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早就有此打算。他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而今即使不能扭转乾坤,也不会有负先辈的期望。

后两句转折,三百年是指明朝从创建开始,到最后覆亡的时间段。诗人感慨自己的列祖列宗都深受大明王朝的“恩泽”,如今即使英勇就义,发丝上仍带 “满天香”,自己也将无愧于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全文情感深沉,慷慨激昂,满溢着作者对大明王朝的一腔赤忱。瞿式耜早年曾拜钱谦益为师,后来钱谦益降清,而瞿式耜虽然并未步其后尘,而是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却彰显出其崇高的气节,令人崇敬不已。

自诀诗

明末 • 张同敞

一月悲歌待此时,成仁取义有天知。

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后诗。

破碎山河休葬骨,颠连君父未舒眉。

魂兮懒指归乡路,直往诸陵拜旧碑。

张同敞是明朝宰相张居正的曾孙,他出生于崇祯年间,以武荫补锦衣卫,后来得到瞿式耜的提携,担任了兵部侍郎。他没有辜负恩公的信任和推荐,不仅誓死捍卫大明江山,而且还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恩师,一起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刻。

诗的开篇表达出作者视死如归的决心,在清军的大牢中被关了一个月左右,他们就一直等待着“成仁取义”的那一天。没有成就一番伟业,诗人心中虽然有些凄楚和遗憾,但是一颗丹心却是天地可鉴。

“衣冠不改生前制”,表明作者生是大明官员,死也是大明的鬼魂。他不会向清廷求饶和跪拜,更不可能在临死前更换衣冠。诗人相信,虽然壮志未酬,但是后世一定会记住他的名字和诗歌。

颈联抒写作者的感慨,清兵入关,百姓罹难,他不愿将其尸骨埋葬在破碎的山河中,更悲戚因为自己而连累了君王和父老乡亲。结尾更是令人不忍卒读,诗人说自己死后,魂魄不愿回到故土,却要前往诸位先君的皇陵,去参拜那些旧碑,展现出作者不忘旧恩、赤胆忠心的崇高精神。

瞿式耜、张同敞就义后,后人在他们就义处树立了成仁碑,又建立了仰止堂,并在厅堂中镌刻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天边明月将一直照见孤臣的画像,他们的光辉形象也将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0 阅读:16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