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从魏晋至唐宋时期,茶文化也随着丰富和发展

生远谈历史 2023-02-22 10:26:18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佛教僧人为更好地修行坐禅,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国儒、道两家茶文化形成了佛教茶文化。

佛教茶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魏晋南北朝的萌芽阶段、隋至唐中期的兴盛阶段以及唐末至宋代的定型阶段。

魏晋至南北朝:佛教茶文化的萌芽

中国是世界茶叶发祥地,盛产大量优质茶叶、饮茶历史悠久。中国有着丰厚的茶文化底蕴,茶在中国最早是以独特生理功能的出现。

茶早先以其解毒功效所文明,有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再后来人们逐渐对茶的功效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其具有清肝明目、消除疲劳、令人思维清晰头脑清醒的功效,饮茶大有裨益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开始在中国兴起,佛教茶文化也开始在中国萌芽。

东晋的怀信僧人在《释门自镜录》中写道“跣足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唤童唤仆,要水要茶”,可证明在东晋时期开启了我国僧人饮茶的先河。

茶圣陆羽也在《茶经》中多次写道,并证明了僧人是从南北朝开始饮茶。

在《茶经》中引用了《释道该说·续名僧传》,说明在魏晋至南北朝时,我国僧人已开始有尚茶之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之所以很快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是因为茶的生理功能与佛教教义、僧侣活动等有共通之处。

僧人有许多戒律要遵守,包括僧人坐禅修行时不能移动、头背要挺直以进入禅定状态,茶有清心之效这时就需要茶来助僧人坐禅修行。

此外还有过午不食,戒荤食素等戒律,如果僧人不能找到充分的供养来源,很难保证日常生活的进行。

茶叶中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等药用功效,于是茶饮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僧人们修行时的最佳选择。

佛教僧人以慈悲为怀,以求功德圆满,为此饮茶成为了僧人修行的首选,茶的生理功效使佛教与茶有了不解之缘,标志着魏晋南北朝佛教茶文化的萌芽。

隋至唐中期:佛教茶文化的兴盛

隋至唐中期佛教茶文化实现了兴盛,隋朝有着 37 年的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隋文帝杨坚结束南北朝战乱开创“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

大一统的王朝和佛教在当时的政治上处于较高地位,进一步推动了佛教茶文化的发展。

禅宗于隋朝初期创立,于中唐时期鼎盛,而在此时随着禅宗的兴盛,佛教茶文化也得到了繁荣发展。

佛教高僧是佛教茶文化能够发展兴盛的重要因素。从谂禅师嗜茶成癖,常将“吃茶去”挂于嘴边,因为在从谂禅师看来认为只要吃茶就能悟道,自此“吃茶去”便成为修行顿悟的偈语。

由于禅宗的变通,使唐代文人学士吃茶者日渐增多,对佛教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著名诗人白居易愿意与佛道交往,甚爱饮茶,自称“香山居士”。

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到他对佛教茶的喜欢,使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茶融合并寻找心灵的寄托,撰写多首以茶为主题的诗词,如《何处堪避暑》等传世佳作。

陆羽,名疾,字鸿渐,号桑宁翁,唐代复州竟陵人,幼年托身佛寺在茶艺老师智积和尚的教导下,陆羽的茶艺得到飞速提升,并在老师的教导下潜心研究茶的历史认真总结经验,创作出了第一部与茶有关的书籍《茶经》。

《茶经》主要对茶进行综合性论述,其中有众多关于茶的知识,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此书与佛教有着密切联系,茶曾是僧人最重要的饮料,僧侣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探寻和思考茶与佛教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佛教茶文化向精神层面的发展使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联系更加密切,将佛教茶文化推向兴盛。

唐末至宋代:佛教茶文化的定型

佛教茶文化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不断向前发展,饮茶之风愈发盛行,僧人饮茶成为“和尚家风”。

由于僧人的嗜茶之风,使得佛教茶文化在各阶层发展,并由南至北传播,向社会普及开来,佛教茶文化基本定型。

(1)佛教茶文化在各阶层发展

由于在唐末至宋代时期,僧人嗜茶之风盛行,佛教界与社会各阶层广泛交往,以致于佛教茶文化逐步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开来。

首先是佛教对贵族阶层的影响,贵族阶层因经济宽裕,热衷于茶艺且不计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其次是传播到文人雅士阶层,宋朝因重文轻武,所以文士地位较高且生活优裕,文士们习惯使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对佛教茶的热爱,进而推动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扬子江心第一泉》写道:“男儿斩却楼兰首,闲评茶经拜羽仙”充分表明了宋代文人借用对佛教茶的描写来抒发自己不同的情感。

最后是底层的民众阶层,在统治者的推动和文人墨客的引领下,使民众们纷纷学习佛教茶文化,民众们的行为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宋代的佛教茶文化。

由于僧人的饮茶之风以及宋代社会各阶层的推动,使佛教茶文化在宋代得到定型。

(2)佛教茶文化由南向北传播

唐代崇尚佛教,坐禅修行成为佛门弟子重要功课,因茶有提神之功效,所以被寺庙僧人大量种植。

佛教最早在南方盛行,所以僧人坐禅饮茶最早是出现在南方寺庙。僧人坐禅时惯于用茶提神清心,对茶叶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出现“庙庙种茶,僧必善茗”的现象。

在《景德传灯录》详细记载了佛教对茶崇尚,僧侣对茶的青睐程度。僧人崇茶,民间奉佛者则争相效仿,于是佛教茶文化由南向北传播。

形成了“彼屋之饮”这一风尚,即家家户户都饮茶,大江南北的人们都开始饮茶成风,无一处不晓茶,无一人不饮茶。“彼屋之饮”还表明饮茶在唐代后期至宋代已融入北方底层人民的生活中并广泛普及。

《膳夫经手录》记载,江西浮梁茶在北方很盛行,老百姓可“累日不食”,却不得“一日无茶”,足可见饮茶已蔚然成风。因此,佛教茶文化遍布中国大地,使佛教茶文化的发展在宋代定型。

0 阅读:5

生远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