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儿子请先生,先生问: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回答4个字

2025-02-22 11:09:40

在明朝时期的应天城内啊,有这么一件事儿。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呢,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呢。朱元璋对太子的教育那可是相当重视,为此还特意给朱标请了一位非常厉害的老师。这位老师可不一般呐,他在当时可是大名鼎鼎的一位大儒,名字叫做宋濂呢。

大家都知道,宋濂的名字在如今依然能被许多人所熟知,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呢,就是他所写的《送东阳马生序》被选进了学生们的课本。

宋濂当初刚被朱元璋请过来的时候,心里头着实是有几分忐忑不安的呢。毕竟他担任的可是太子的老师,这身份地位上的尊卑那可得弄得明明白白的才行哦。要是在这方面搞不清楚,那这给太子教课的事儿可就没法好好进行下去啦。

话说当时啊,宋濂心里琢磨着一件事儿呢,那就是关于太子朱标要是不听话可咋整。于是呢,宋濂就找机会去见了朱元璋,见到之后,宋濂有点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出了这么一句话:“陛下,要是太子他不听话的话,我能不能用手板去打他?”说完这话,宋濂就等着朱元璋的回应呢。那朱元璋呢,就简简单单地回了四个字,可到底说的是啥呢?而在这之后,面对太子朱标,宋濂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他的呢?这一连串的事儿啊,还真挺让人好奇的呢。

你知道吗?有一份惊喜就那样突然从天上降临啦,真的是太让人意想不到啦!不过呢,这份惊喜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哦,那可是经过了好多不容易的过程,是非常难得才降临到身边的呢。

朱元璋选择还俗之后,便加入了本地的红巾军队伍。在加入之后呢,他的表现那可真是相当惊人,尤其是他所展现出来的指挥能力,在整个起义军当中都称得上是极为厉害的呢,在诸多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很是让人刮目相看。

郭子兴可是有着双重身份呢,他既是红巾军的大将军,同时还担任着白莲教分教教主这一要职。像他这样有眼光的人,又怎么会轻易放过有才能的人。这不,朱元璋就是他眼中的难得人才,郭子兴很快就和朱元璋有了往来,两人就此搭上了关系。

郭子兴心里认为,朱元璋着实是一个极为难得的人才。他琢磨着,要是能够成功把朱元璋招揽过来,让其留在自己的队伍当中效力,那日后在诸多事务的发展过程中,朱元璋必定会成为一股非常重要的助力呢。这就好比给自己的事业添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能助力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远。

话说当时,郭子兴琢磨着要在朱元璋身上多投入一些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自己一位已故好友的女儿,而这姑娘现在是他的养女,也就是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郭子兴之所以这么做呢,就是想着通过这门亲事,能把朱元璋稳稳地留在自己身边,好让朱元璋能继续为自己效力呢。

那时候的朱元璋,才刚刚从寺庙里走出来。要知道,他当时年纪已经不算小了呢,可对于结婚成家这档子事儿,那真的是完全不了解,就像一窍不通似的。不过呢,好在也不用他自己去费太多心思做什么准备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是郭子兴特意给安排的,既然是郭子兴出面安排的婚事,在红巾军内部自然就会有人想法子把相关的事宜都给妥妥当当安排好啦。

在完成了拜天地的仪式之后,朱元璋就和马氏在一众好兄弟们那热情洋溢、欢呼声不断的热闹氛围里,一同走进了洞房之中呢。

朱元璋娶老婆这件事呢,相对来说还挺容易的。可有意思的是,虽说老婆已经娶到手了,但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却一直没个动静,迟迟没有到来。

瞧啊,有这么个情况,那些比朱元璋结婚时间还晚的人呢,如今一个个都已经抱上孩子啦,都当上爸爸喽,可朱元璋这边呢,他和马氏成婚之后,到现在马氏都还没个啥动静,一直没怀上孩子呢。就这么看着别人都有了子嗣,朱元璋心里头,也不由得跟着着急起来啦。

之前的朱元璋原本是没打算成亲的,可后来既然已经成了亲,那对于能不能有个孩子这件事,他心里就挺在意的了。他也不敢奢求一定得是个儿子,哪怕能有个女儿,那也是挺好的呢。

不过呢,马氏的肚子一直不太能如人所愿。朱元璋呢,虽说嘴上并没有把心里的想法明说出来,可实际上,他心里头是挺盼望能有个孩子的呢。

朱元璋心里时常会感到焦虑,为了能让这种焦虑的情绪得到缓解,他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收养了二十多个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孤苦无依的孩子,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干儿子来抚养。在这些被收养的孩子当中,有一位后来成了相当有名气的大将,他就是沐英。沐英的身世颇为可怜,他是朱元璋从街上捡回来的孤儿,在朱元璋的抚养下,逐渐成长起来,还在后来建立了不小的功绩呢。

朱元璋收养孤儿,这里面可不单单是为了过一把“当爸爸”的瘾哦,实际上,是另有两点原因的。

首先要提到的一点就是朱元璋的同情心。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年幼的时候,自己也亲身经历过类似的苦难生活。那时候的他,或许也面临着诸多艰辛与不易。正因为有着这样一段早年经历,所以当他后来看到那些同样处于落难境地的孩子们时,心里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些共鸣呢。仿佛从这些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不禁会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身处困境,内心极度渴望着能有那么一个人,能够把自己认作干儿子,好拉自己一把,让自己能摆脱当时的艰难处境呢。而当他偶然见到这些孩子的时候,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同情之意。也许是从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曾经同样困苦无助的自己吧,于是,朱元璋便出手救下了他们。

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呢,便是朱元璋所存在的一些私心方面的情况啦。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普遍都存在着一些迷信的观念呢。那时候有个说法叫“人在做,天在看”,很多古人对此深信不疑。就拿朱元璋来说吧,他曾经还当过和尚呢,可能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这类带有迷信色彩的说法越发相信啦。

朱元璋心里犯起了嘀咕,他寻思着自己怎么一直都没有孩子呢。想来想去,他觉得可能是有原因的。想当初自己在庙里的时候,都没有经过那种正式的还俗仪式就出来了。而打那之后,在寺庙外面,这戒律也破了好多好多回了,各种不该做的事儿也没少做。他就琢磨着,莫不是因为这些,所以现在遭到报应了,才一直没能有个一儿半女的。

要知道,朱元璋平日里就有做好事积攒功德的习惯呢。当他见到这些孩子的时候,就动了恻隐之心,把他们都收养了过来。在朱元璋看来,这样的举动也算是在积德行善啦,毕竟救助这些孤苦无依的孩子,也算是一件很有意义、能给自己积攒福报的好事。

或许是朱元璋平日里的种种行为打动了上天吧,就在他收下第十八个干儿子的那个时候,一直没有动静的马氏的肚子,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有了怀孕的迹象。

在公元1352年的时候,朱元璋和马氏举行了成亲仪式,就此结为夫妻。时间过得挺快,一晃就到了1354年年底,这时候马氏察觉到自己怀有身孕了。朱元璋一得知这个消息,那可真是高兴得不得了,满心的欢喜啊。当下他就立刻做了决定,一定要让马氏安安心心地养胎,把身体调养好,确保胎儿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

马氏之前一直是跟着军队一同行动的,不过后来呢,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安排,他把马氏安置在了自己的一位朋友家中。

朱元璋有一位朋友,名叫陈迪,当时陈迪正在太平府经营着生意。而朱元璋呢,就把自己的妻子马氏安排在了陈迪的家中居住。日子一天天过去,马氏有了身孕,经过了十个月的孕期,终于到了分娩的时候。在1355年的9月5日这一天,马氏顺利地产下了一个儿子,幸运的是,母子二人都平平安安的,这无疑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儿。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正身处前线呢,忙着攻打一座座城池。而他所攻打的其中一处地方,那可相当关键,正是日后会成为他都城的所在。当时呢,这个地方名叫集庆,后来又改叫应天府了,到了现在,我们都知道它叫南京啦。

当长子平安诞生的喜讯传至军营之中时,朱元璋那可真是满心欢喜,高兴得都没法安安稳稳地坐着啦。只见他兴致勃勃地,当即就带着身边的几个兄弟,一块儿朝着山上走去,仿佛要借着这爬山之举,来尽情抒发内心那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呢。

有这么几位将领,之前可是连着好些日子都在打仗呢,那可真是累得够呛,整个人都疲惫到了极点。可即便这样,朱元璋却还是打算带着他们去爬山游玩。这几位将领呢,一看朱元璋兴致勃勃,满脸都是开心的样子,自己心里头,也不由自主地跟着高兴起来了。于是呢,便都跟着朱元璋一块儿出来,踏上了这爬山的行程啦。

话说朱元璋当时带着几位兄弟一同去爬山呢。他们一路攀爬,好不容易登上了一座山的山顶。到了山顶之后,朱元璋那叫一个兴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就站在山顶上放声大喊起来,仿佛要把心中的豪情都通过这喊声宣泄出来。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拔出了随身携带的剑,在山顶的石头上郑重其事地刻下了一句誓言呢。这誓言写的是啥呢?就是“登上此山的人,将不必担心没有后人”。就这样,这特别的一幕就留在了那座山的山顶之上啦。

可以这么说,这一方面讲的是朱元璋他自己的情况呢,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他对后来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当时呢,朱元璋还特意给马氏回了信,并且,给自己的长子起了个名字,就叫做“朱标”呢。

朱标诞生以后,朱元璋可没就此放松下来哦。他心里十分明白呢,自己的孩子那也是得接受教育的。毕竟,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呢,为了能让朱标可以接受到优质良好的教育,朱元璋那可真是费尽了心思,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就盼着朱标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呢。

要知道,朱标可是被视作将来的太子,在朱元璋心里,那地位可重要着呢。所以啊,朱元璋怎么可能随随便便找些不入流的人来当朱标的老师,那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呢,朱元璋就开始行动起来啦,他到处去寻访贤能之人,不辞辛劳地奔波着,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给朱标物色到一位十分出色、能够担得起教导太子这份重任的好老师。

话说在李善长的大力推荐之下,朱元璋呢便将多位声名远扬的大儒都给请了过来,像宋濂、刘伯温这些人就在其中哦。那个时候,朱标才刚刚过完五岁的生日呢,朱元璋就做出了一个安排,他请宋濂前去给朱标讲授儒家经典里的五经啦。

然而,宋濂心里头却泛起了一丝犹豫。要知道,他可是一位学者,在学问方面,他对自己还是颇有几分自信的呢。毕竟,当初求学的时候,他可是历经了诸多的艰难困苦,那些求学路上的坎坷经历,让他在面对某些情况时,也不禁会有这般犹豫的情绪产生。

朱元璋安排宋濂去担任太子爷的老师,这可让宋濂觉得压力巨大。他心里直犯嘀咕,自己到底能不能把太子爷教好呢?这还真是个未知数。而且,他也拿不准这位太子爷能不能把他所教的知识给学会呢,毕竟这教太子责任重大,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周全,宋濂心里着实没底儿。

在古时候,那学堂里可都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即“寒门出贵子,严师出高徒”呢。大家普遍认为,老师必须得严格要求才行,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有出息,在学业以及品德等各方面不断进步,日后才有望成为有作为、有成就的人呐。

宋濂在之前的求学生涯里,曾经跟随过不少老师进行学习呢。按常理说,他即便自己原本不太会教导别人,可照着之前老师们的样子,也应该能模仿着去做的。然而呢,大家可别小瞧了这“照着样子学”,实际上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想要把老师们教学的那些个样子学好,难度还挺大的呢。

宋濂并非学不出来某些东西,关键在于他到底应不应该那样去做呢。要知道,朱标尽管只是个孩子,但他可不是普通孩子,他可是宋濂自己老板的孩子呢。所以,宋濂没办法像对待一般学生那样,做到“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的,这其中的分寸确实得好好把握。

要是不小心伤到了这位太子爷,又或者做了什么事儿让这位太子爷心里不舒坦、不高兴了,那可就会惹出麻烦来。

要是刚好这位朱元璋是那种特别“护犊子”的家长类型,一旦知道了这件事情,那他大概率会大发雷霆。到时候,仅仅是把宋濂给赶走,这都还算处罚得轻的呢。说不定因为这事儿,最后让宋濂为此丢掉性命,这种情况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

所以呢,在宋濂要答应朱元璋为其授课这件事之前,宋濂很谨慎呢,他首先做的就是去确认一下朱元璋对于授课这件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所谓“尊师重道”,就是要对老师怀有敬重之心,尊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道理以及他们的辛勤付出。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明白老师是引领我们开启知识大门的重要引路人,他们的教诲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所以我们应当以尊崇的态度对待老师,珍视他们所给予的教导,这便是“尊师”的内涵。而“重道”呢,则是重视那些经过岁月沉淀、被无数人验证的真理、道德准则以及正确的行为规范等,遵循这些正道,才能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行得稳、走得正。“严格教子”说的是在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要秉持严格的态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犹如一棵幼苗,需要悉心培育,而严格要求就是帮助他们茁壮成长的重要手段。父母或者长辈要为孩子设立明确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当孩子出现错误或者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不能轻易姑息迁就,而是要及时指出并督促其改正,让他们明白是非对错,懂得自律和约束自己,通过这样严格的教育方式,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日,朱元璋特意亲自领着朱标,前去拜见宋濂。并且,在这之前,还准备先为朱标举行一场拜师仪式呢。

在举行拜师仪式之前,宋濂特意把朱元璋拉到一旁,小心翼翼地先问了这么个事儿:“要是公子日后不服管教的话,能不能允许打他手板?”说这话的时候,宋濂心里可害怕啦,那真是心惊胆战的,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呢,就这么忐忑不安地等着朱元璋的回应。

朱元璋经过一番仔细的思索后,很快就给出了回应,回应的内容十分简洁,仅仅四个字,那便是:“没死就行。”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一说出口,可把宋濂给吓了一大跳呢。

宋濂心里当时是这么盘算的,他想着万一哪天朱元璋要来找他的麻烦了,那自己起码得有个能让自己摆脱困境的办法,可不能就那样干等着被朱元璋狠狠地骂一顿,得想法子让情况别太糟糕才行呢。然而呢,宋濂显然是把朱元璋的那份决心给大大地低估了,他没想到朱元璋一旦决定要做什么,那可是相当坚决的,绝不是他想象中那么容易对付的呢。

在课堂这样的环境里,就算对孩子进行一些惩罚,那也不至于严重到要了孩子的命。可朱元璋呢,他一张口就是吩咐要“留活口”,这可真是让宋濂觉得又好气又好笑,都有些哭笑不得了。

从这里其实就能瞧出来,朱元璋那可是为了让自己的太子日后能够担当起重任,狠下心来采取了不少举措呢。就说这拜师的事儿吧,经过一番简简单单的拜师仪式之后,朱标便正式拜了师,如此一来,他也就能够开始接受那种正规的儒家教育啦。

要知道,那时候的朱标仅仅只有五岁。这么小的年纪,他每天的日常就是跟着宋濂学习那些之乎者也的学问呢。按常理来说,五岁的孩子面对这般略显枯燥的知识内容,很可能早就不耐烦了。可朱标却不一样,他并没有对这样的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哦。

宋濂在教导他人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对方偶尔也会耍一些小脾气呢。不过好在有宋濂的悉心教育,在他的教导之下,那些小脾气往往很快就消散了,没什么事儿啦。

在宋濂的悉心教导之下,朱标在儒学方面不断钻研,造诣颇深,达到了精通的程度。而且他平日里为人处世的风格温和又厚道,展现出了极好的品德素养。这样的朱标,很是符合朱元璋内心对于子女培养的期望,让朱元璋感到十分满意呢。

大家知道吗?在朱标十三岁那年,朱元璋为了好好锻炼一下朱标呢,特意安排他回了一趟老家。说起朱元璋,那可是从家乡逃难出来的,而且呢,他的父母都已经离世了哦。

朱标有一次踏上了一段旅程,乍一看呢,好像只是去祭拜自己的爷爷奶奶。但实际上,这次出行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图哦,那就是要让朱标深入到民间当中去,好好去体验一番普通百姓平日里的生活状况。

话说朱标在这一路上,那可真是经历了风餐露宿的艰辛,全然没有一点儿身为太子该有的那种养尊处优的模样。你瞧,他一路奔波,条件艰苦,吃不好、睡不好的。不过呢,即便如此,在朱标的心里,始终都牢牢惦记着这么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他就靠着这句话在心里给自己鼓劲儿呢,仿佛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能凭借这份信念坚持下去似的。

所以说呢,朱标对于这些苦难压根就不害怕。在这一路走来的过程当中,朱标可是收获颇丰呢,他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见识也增长了不少,并且也真正明白了父亲那份藏在深处的良苦用心呐。

朱标渐渐长大成人后,就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而这呢,就导致他和朱元璋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并且这些矛盾还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呢。那么,当这父子俩发展到都没办法很好地去理解对方的时候,大家知道朱元璋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儿子吗?

只见他找来了一根带着刺的木棍,随后示意朱标将这根木棍拿起来再递到自己这边。朱标呢,对此是一脸的疑惑,瞧着眼前这根满是刺的棍子,心里直发怵,感觉就跟狗面对刺猬似的,完全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去拿才好呢。

朱元璋瞧见朱标脸上露出些许犹豫的神情,当下便径直走了过去。只见他伸出手,一把就紧紧抓住了那根木棍,随后用力地开始撸那些木刺。随着他的动作,木刺纷纷被撸下,而木棍上也沾染了血迹。弄好之后,朱元璋便把这根带着血的木棍递到了朱标的面前。

朱元璋对某人说道:“你这会儿在埋怨我滥杀无辜,可你知道吗?我做这些不过是在帮着把木棍上的刺给除掉罢了。你也不用非得认同我做的这些事儿,你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行,那就是把这根沾了血的木棍上的血迹给清洗干净,而这恰好是你所擅长的事儿呢。”

朱元璋心里一直想着要确保大明江山能长治久安,让朱氏家族的统治稳稳当当延续下去。为此呢,他连太子朱标日后要走的路都仔仔细细地谋划好了。要知道,他不惜背上残害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们的骂名,为啥要这么做呢?其实就是想着能给朱标留下一个稳稳当当、没有什么隐患的王朝,好让朱标将来能顺顺利利地继承大统,继续统治大明江山呢。

想当初啊,朱元璋可是点头同意了让宋濂来对朱标进行极为严格的教育呢。而且啊,在这之后,朱元璋还安排了各种各样针对朱标的试炼。他这么做,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全方位地提升朱标的能力。您想啊,要是朱标能够健健康康地一直活着,就朱棣他们这一帮当弟弟的,那肯定是连一点儿非分之想都不敢有的,绝对是老老实实的,哪敢有什么造次的举动呢。

0 阅读:7
丁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