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生擒元朝大将,得知他的祖先是木华黎,朱元璋:无条件放回

2025-02-23 09:55:19

在朱元璋迈向统一天下的征程之中,有这么一件事儿,他曾经成功活捉了一位在元朝相当有名的将领呢。

老朱的脾气大家都知道,向来是比较强硬的。要是有哪位降将不肯投降的话,按照他的性子,基本上那是难逃一死。可这一回却出现了个意外情况,有那么一位降将,本来也面临着这样严峻的局面呢。结果呢,朱元璋偶然间得知这个人竟然是蒙古国名将木华黎的后代。您猜怎么着?朱元璋居然啥条件都没提,就直接把这位降将给放了,这可真是让人挺意外的呢。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有个“阎王爷”的别称,那这么个厉害的人物,怎么就无条件地放走了敌将呢?这事儿可真让人纳闷儿,难道是有什么特别的缘由?难道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居然有着那么大的魅力,能让朱元璋做出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一代名将

倘若从我们当下所处的角度去考量的话,要是碰到了那些生活在正统元朝时期的人,按常理来说,朱元璋理应是极为痛恨的。毕竟,他的家人可都是被元朝人给害死的呢。

当然了,遭遇这样结局的可不止朱元璋他们这一户人家,实际上,还有数不清的家庭都碰到了类似的情况呢。

虽说朱元璋曾经有过让他十分痛恨的一些情况,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他对历史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之后,在他心里也有了不少让他极为崇拜的人。

咱们都知道,朱元璋心里头是有一位他所崇拜的蒙古国将领呢。而这位被朱元璋所崇拜的蒙古国将领,就是在开头部分曾经提到过的木华黎哦。

在朱元璋成功建立明朝之后,他做出了一个举措,那就是挑选古今共37位才能出众、功绩卓越的人来配享帝王庙。而在这被选中的37人当中,有一位便是木华黎。木华黎在历史上也是有着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能被朱元璋选入配享帝王庙的名单之中,足以说明其有着不凡之处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名将贤臣。你看,这其中就有木华黎这么一位人物呢。而朱元璋在面对众多的古今名将贤臣进行挑选的时候,居然把木华黎给选了进来。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发觉,朱元璋对木华黎那可真是颇为喜爱呢,不然怎么会在那么多优秀的人当中单单选中他。

大家可能会好奇,那木华黎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居然能让朱元璋对他极为崇拜呢?说起来这原因其实挺简单的,就两个字——忠武。

在朱元璋所处的那个时期,有一种人特别能得到他的赏识与喜爱,这类人是什么样的呢?就是那种打起仗来特别厉害,同时又对他极为忠诚的人,可以说这样的人算得上是朱元璋当时最为喜欢的那一类了。

木华黎长大之后,他的父亲就把他送到了铁木真的身旁,安排他担任铁木真的私人奴隶呢。这里说的私人奴隶,从某种程度来讲,就和咱们现在所说的秘书的角色有那么几分相似哦。

瞧,就这么着,木华黎开启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啦。说起来,他的履历其实还挺简单的呢。平日里呢,他就负责在铁木真身边,一旦下马,那就是悉心保护着铁木真,确保其周全;而等到要打仗的时候,他便翻身上马,奔赴沙场,凭借着自身的本领去平定天下,在那金戈铁马的战场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呢。

话说在铁木真致力于统一蒙古各部的过程当中,有两个人可是立下了诸多军功呢,其中一个便是木华黎,另外还有一个名叫博尔术的人,他们在这一伟大事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自身的能力和英勇表现,为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建立起了不少的战功。

铁木真曾亲口讲过,在他看来,木华黎与博尔术就如同自己身上的左膀右臂一般重要,这二人在铁木真的事业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是他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呢。

在蒙古内部的各项事宜都得以妥善解决之后,木华黎便开启了跟随铁木真一同去讨伐金国的征程。

很遗憾的是,木华黎最终都没能亲眼见到蒙古灭掉金国的那一刻。在一次返回的路途当中,他不幸染上了疾病,并且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因病离世了。至此,他那长达40年之久的军旅生涯也就画上了句号。

他有着长达40年的军旅生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可真是立下了赫赫功劳呢。他对自己所投身的事业无比忠诚,始终坚定不移,这份忠诚简直让人赞叹不已。而且,他所建立的战功那也是极为辉煌,足以彪炳史册。他的这些特质,对一代又一代的人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就说朱元璋吧,那可是对他极为推崇,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他的铁杆粉丝啦。

木华黎在相关事务等方面表现出色,为此获得了被赐予誓券的待遇。这誓券所包含的意思呢,大致就是其子孙能够一直将某种权益传承下去。说直白点,也就是他的历代子孙都能够一辈子衣食无忧啦,生活方面有着较为稳定的保障呢。

不得不说,木华黎对他的后代影响挺大的呢。他的这些后代们表现都相当不错哦,其中有好几位还担任过元朝的丞相这一要职呢。就因为这样,他们家也就逐渐发展成为了元朝极为重要的一个世家啦,在当时的元朝那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元朝时期,有这样两个人,他们在朝堂之上担任着极为重要的官职——右丞相。其中一位是木华黎的四代孙安童,木华黎本就是元朝初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而他的四代孙安童也在元朝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凭借自身的才能等因素,坐到了右丞相的高位。另一位则是安童的孙子拜住,拜住同样有着非凡的能力与际遇,承继家族荣光,也担任起了元朝右丞相这一要职。

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是纳哈出,他的情况和另外两位有些相似,并且曾经担任过左丞相这一职务。

关于纳哈出究竟是木华黎的第几代孙子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呢。在相关的史书记载里,只是提到纳哈出是木华黎的裔孙,所谓裔孙呢,意思就是远代的孙子啦,并没有明确指出是第几代哦。

那么这纳哈出,是否具备木华黎家族祖传的那种忠武特质呢?

忠武之后

在史书中,对于纳哈出有着这样的评价,称其“骁勇善战,用兵过人”。意思就是说,纳哈出这个人在战场上表现得极为勇猛,很能打仗,而且在运用军事谋略、指挥军队作战等方面,有着超出常人的能力。

实际上这么说已经算是给他留面子啦。真实的状况是,纳哈出这个人呢,确实算得上是比较忠诚的。不过要是说到“武”这方面的能力,和他的祖先木华黎相比的话,那可真的是差了好几代的水平呢,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在当时的高丽,有一位被称作太祖的人物,他便是李成桂。这个李成桂,曾经和纳哈出有过交战的经历呢。

在那个时候,纳哈出可是带着元军气势汹汹地来收复土地啦。一开始呢,大家都觉得这个外来的军队应该挺好对付的,没把他们太当回事儿。可谁能想到,等到真的交起手来,纳哈出他们那可真是被打得惨不忍睹,就跟落花流水似的,一下子就溃败下来了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纳哈出看到眼前的局面后,心里头那叫一个不服气,觉得就这么认怂实在不甘心。可是呢,实际的情况又摆在那儿,他是真的打不过对方。没办法,纳哈出思来想去,最后琢磨出一个主意,那就是尝试和对方进行和谈,想着通过和谈的方式来把之前失去的土地给收复回来呢。

大家想想啊,要是在打仗这件事上已经取得了优势,把对方打得差不多了,那这时候去和对方和谈,还是存在可能性的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自己这边有底气,有了这样的资本,和谈的事儿就相对好开展一些。可要是反过来,自己在打仗的时候根本就没打过人家,还想着跑去和人家和谈,这不是明摆着有点把对方当成傻子来看待了嘛。人家又不傻,怎么可能轻易就接受这样的和谈要求。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李成桂目睹了相关状况后,心里特别生气。一气之下,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下达了命令,要把前来进行和谈的那些人给杀掉,就这么做出了如此决绝的举动。

在当时那个时候,纳哈出带着十几个人前来进行和谈事宜呢。可谁能想到啊,这一趟行程差点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果,情况真的是十分惊险呢。

当时啊,众人齐心协力对纳哈出进行保护,就差那么一点儿,纳哈出就提前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了,真可谓是险象环生,差点就出现那样的情况呢。

当时的情况是,想打吧又根本打不过对方,想要和谈呢,人家却根本不答应。在这种无奈的局面下,纳哈出实在没办法,只好带着自己统领的大军往回走啦。而就在他准备离开之前,还特意对李成桂给出了一番评价呢,他由衷地感叹道:“这李成桂兄弟,那可真的是个打仗方面的人才!”

要知道这纳哈出,那也确实算得上是个人才呢。就是因为他的存在,反倒把与之相对的另一方衬托得如同战神一般了。

在朱元璋成功地平定了南方的各个强大势力之后,便着手准备出兵向北进发,其目标就是要彻底消灭大元政权。而在这一路的征战过程当中,当攻打到太平道这个地方的时候,有意思的是,朱元璋所率领的军队竟然碰到了纳哈出这么一个人,说起来,对于纳哈出而言,在这场战事中遇到朱元璋的军队,那可真算得上是够倒霉的啦。

纳哈出在当地担任万户一职,并且还是守将呢。要说他能取得如今这样的成就,那可完全是仰仗着先人的功劳。他的这些成就,可以说都是在先人的福荫之下才得以达成的呢。

他的先人仅仅教会了他去享受生活以及怎样服务皇帝,然而却并未传授给他该如何更有效地抵御敌人的办法。

我们再来看看朱元璋这边的情况,他手底下那可是有着众多的精兵强将呢。这些将士们个个本领高强,作战经验丰富。而与之相对的,要去对付的是一个并不擅长带兵打仗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凭借着朱元璋这边雄厚的兵力以及将士们出色的军事能力,要去应对那样一个对手,自然是不费什么大力气的,完全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儿啦。

事情是这样的,当成功攻下太平道这个地方之后,情况就如同大家所预料的那般,纳哈出被朱元璋等人给活捉了,整个过程可以说并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状况呢。

以往一直有着这样的惯例,朱元璋通常都会先尝试对敌方将领进行劝降。在朱元璋的想法里,要是那些将领具备可用之处,那自己便可以先把他们收留起来,让他们为己所用呢。毕竟,多一些有能力的人在身边,说不定在很多事情上能起到助力的作用。所以,按照之前一贯的做法,劝降就成了朱元璋面对敌方将领时常常会采取的一种手段咯。

要知道那可是生逢乱世,在那样动荡不安的时期,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难,各方面的秩序也比较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就显得格外稀缺了,想要找到特别优秀、各方面都极为出众的人才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呢,但凡能碰到有那么点儿可用之处的人,就已经很不错啦,也只能将就着用了。

没想到纳哈出这个已经打了败仗的将领居然还挺有骨气的呢。当时朱元璋他们对纳哈出进行劝降,可不管怎么劝,纳哈出就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坚决不肯投降。

在后来的日子里,出现了一次偶然的契机。当时的朱元璋偶然间获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纳哈出竟然是他心目中偶像木华黎的后人。这一下,朱元璋的态度立马就发生了转变,他瞬间就变得十分肃然起敬起来,而且从这时候开始,对纳哈出也有了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认识和看法啦。

经过一番慎重且深入的思考之后,朱元璋最终做出了决定,让纳哈出回到了元朝那边。要知道,这一决定可不是轻易就能做出的,朱元璋必定是权衡了诸多方面的因素,反复斟酌其中的利弊得失,才最终选择放纳哈出回去元朝的呢。

实际上呢,就算纳哈出并非是木华黎的后人,朱元璋十有八九也是不会对他痛下杀手的。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在朱元璋的看法里,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呢,这纳哈出都能算得上是地方上的一位人才啦。所以在纳哈出投降之后呢,朱元璋是想着可以让他继续去治理他原来所管辖的那块地盘的。

其次,纳哈出的态度十分坚决,那就是坚决不投降。从他这一坚决的态度当中,能够充分地看出来,他对自己所属的国家怀着极为深厚的忠诚之情,始终坚守着,不曾有过丝毫动摇呢。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将难求”这样的说法,意思就是要找到一位优秀的将领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呢,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这“一将难求”的基础之上,那种极为忠诚的将领,那可更是难上加难去寻觅到的哦。也就是说,相比起单纯找一位有能力的将领已经够困难了,要找到既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等各方面素质,又对主上或者所在集体无比忠诚的将领,那难度可就又上升了好几个层级啦,真的是属于难求之中的难求。

朱元璋这人呐,一辈子最反感的就是那些背叛他的人啦。而与之相反呢,对于那些对他忠心耿耿的人,他可是极为爱惜重视的哟。

开始即结束

大家知道吗,要是纳哈出当时就直接投降了,那后面的情况可就不一样喽。朱元璋即便是要用他,心里也肯定会对他是不是真的忠诚存着疑虑呢。毕竟,在那种情况下,朱元璋难免会担心他是不是真心归附。要是真变成这样的局面,依常理推测,纳哈出在明朝恐怕是很难长久地活下去哦。因为一旦君主对臣子的忠诚有所怀疑,那臣子往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因为一些事儿触了霉头,所以说他在明朝大概率是活不长久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纳哈出凭借着自身那份对元朝的忠诚,最终得以重新回归到元朝的阵营之中。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纳哈出在回去之后,竟然一下子就受到了重用,还担任了太尉、左丞相等职务呢。

这确实挺让人感到疑惑的。通常来讲呢,打了败仗的将领那可真不怎么受欢迎,情况往往都挺不妙的。就好比纳哈出这位将领吧,他可不只是吃了败仗,还在敌军的阵营里头待了好一阵子呢。按照常理推断,他这样经历之后再回到自己这边,被人怀疑那几乎就是必然的事儿了,根本就躲不过去。

让人感到十分不解的是,纳哈出居然在种种情况下,不仅未受到任何怀疑,还接连被授予了各种各样的重要职位。这情形着实是有些超乎常理,令人琢磨不透呢。

有一种说法是非常直观明了的,那就是在当时的元朝,其内部人员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仔细去琢磨琢磨的话,就会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呢。

元朝的统治形式有其独特之处,和其他王朝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啊,在元朝后期的那几年时间里,其内部不停地出现争斗的情况。各种势力你争我夺,矛盾重重,这一系列的状况导致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朝廷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局面,那就是人才极度匮乏,几乎到了没人可用的地步。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像纳哈出这类相对比较平庸的人,也没办法,只能是有这么一个就用上一个了。为啥呢?因为要是不这样的话,好多职位可就没人担任,只能空在那儿啦,所以只能先把能用上的人都安排上,就像纳哈出这种情况一样。

话说在元朝时期,纳哈出的人生开启了飞黄腾达之路。他一路发展得很不错呢,后来更是获得了极为重要的册封,被封为了开元王哦。从他能得到这样的封赐就能够很容易看出来,元朝那可是相当器重他呢,对他极为看重,给予了他很高的地位。

之后呢,纳哈出就回到了他自己的老家辽东地区。为啥是回辽东呢?这是因为,在当年,木华黎就被分封到了这一片地方呢,所以纳哈出也就回到这儿啦。

在当地啊,有一座金山呢。就因为有这么一座金山在这儿,这里便顺理成章地成了纳哈出的大本营啦。而且,更妙的是,它的周围还有辽河环绕着。辽河可是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把这地方护得严严实实的。这么看来,这地方的条件简直是再好不过了,各方面的优势都凑一块儿去了,确实是个很不错的所在呢。

要知道,纳哈出之所以能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正是凭借着有利的地形。那有利的地形仿佛成了他发展的有力依托,在其助力之下,纳哈出一步步积攒起自身的实力,势力不断扩张,从而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了呢。

朱元璋心里十分明白,倘若不能击败纳哈出,想要实现东北的统一将会极为困难。在当时的局势下,东北的统一是朱元璋所期望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纳哈出的存在及其势力,无疑是横亘在这条统一之路上的一大阻碍。只有成功打败纳哈出,才有可能扫除这一阻碍,进而为东北的统一创造有利条件,所以朱元璋深知此事的关键所在。

当一切筹备工作全部就绪之后,朱元璋便下达了命令,指派冯胜以及蓝玉二人率领多达25万的大军,前去征伐纳哈出,要将其彻底收拾掉。

就算纳哈出一方占据着有利的地形条件,并且其自身实力相较于之前也有了增强,可即便如此,他们在面对明军的时候,仍然无法抵挡那如滚滚洪流般的“时代潮流”,最终还是敌不过明军。

老朱在应对相关局势的时候,那可真是挺擅长玩心理战这一套的呢。你看啊,就在前方战斗正激烈地进行着的时候,他却在后方不慌不忙地干起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给纳哈出写劝降信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从心理层面影响对方,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呢。

朱元璋先后写了好几封信,然而每一封都遭到了纳哈出的拒绝。

朱元璋面对纳哈出的拒绝,心里头反倒越发高兴起来。为啥呢?这其中是有缘由的。一方面呢,纳哈出的拒绝恰好能够证明朱元璋自己的眼光没错,他看人看得准呐,从纳哈出的这个态度就能看出其品性之类的,说明自己没看走眼。另一方面呢,这感觉也算是没有辜负了他所尊崇的偶像的血脉,仿佛纳哈出的这种表现是符合朱元璋内心对于其偶像血脉所寄予的某种期待的,所以朱元璋才会因为纳哈出的拒绝而高兴呢。

写信劝降这条路走不通之后,朱元璋便安排了另外一位元朝的降将去执行劝降的任务。

不得不说,采用他们自己人的力量去对他们进行劝降,这种办法的效果相当不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有降将对纳哈出进行了劝说,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纳哈出并未动摇,依旧坚守着自己原本的心意,没有因为降将的劝说而有所改变。

要知道,他是能够坚持住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也能抵御得了那诱人的条件。这不,纳哈出手底下的那些将领以及众多士兵们,渐渐地就开始选择投降了呢。

当看到有许许多多的人纷纷选择投降之后,纳哈出这边的情况就变得比较糟糕了,军心开始出现了不稳定的状况。毕竟那么多人都投降了,这对还留在纳哈出这边的人来说,心里肯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大家心里可能就会犯嘀咕,会担心接下来的局势,进而导致整个军队的人心惶惶,军心也就没法像之前那样稳固了。

大家知道吗,当时有这么个情况,纳哈出身边最为重要的一位将领居然投降了。这一下,形势对纳哈出来说就变得很艰难了,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他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啦,最后只能迫于无奈地再次回到了明朝这边。

当朱元璋得知纳哈出投降的消息后,那可真是满心欢喜。随后呢,就在南京这个地方,朱元璋亲自对纳哈出进行了册封,将其封为海西侯,并且,还赏赐给纳哈出免死铁券呢。

很可惜的是,纳哈出在归降明朝仅仅一年之后就病逝了。要知道,他原本是有机会为新的王朝以及皇帝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可还没等真正开始效力呢,就这么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这真的是太让人惋惜啦。

纳哈出离世之后呢,他的儿子在明朝时期因为各种各样的案件,最终落得个被处死的结局。从那以后,要再去查询有关木华黎后代的消息就变得极为困难了。说不定呢,他们要是没什么名气,平平淡淡地生活,反而能过得更加顺遂、更好一些吧。

0 阅读:22
丁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