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受百般宠爱,却常常一个不满意就闹脾气。但家长打不得、骂不得,就怕打骂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理影响,导致孩子产生极端做法。
可再想想我们小时候,被父母训斥,甚至挨板子,都是常有的事。可即便这样,如今不都一个个健健康康长大了吗?
有人说: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家长给惯的!以前糙着养,啥事没有;现在娇惯着养,养出一堆毛病。
这话听着不无道理,但仔细分析,却其实也不全是孩子的问题。因为,如今孩子的世界和我们的童年,早已天差地别。
一
从“放养”到“圈养”:孩子的天地变小了
你还记得吗?我们小时候的日常:
放学后书包一扔,和小伙伴满村疯跑;爬树摘果、下河摸鱼;膝盖磕破了,揉一揉就好;考试考砸了?父母顶多叹口气:“算了,不是学习的料,早点学门手艺也是条活路。”
但现在的孩子呢?他们的日常:
早晨7点起床,英语网课、钢琴课、编程班排满日程表;
想踩水坑?妈妈立刻拦住:“脏!”
蹲在地上看蚂蚁?奶奶一把拽起:“地上多凉!”
作业错了一道题,爸爸眉头紧锁:“这都不会,以后怎么办?”
问题出在哪?
以前一家几个孩子,父母们都忙着生计,谁都无暇管孩子,反而给了我们“野蛮生长”的机会。
而现在的孩子被全家捧在手心,却也困在了爱的牢笼里——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关注、被评价、被纠正。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家长用“保护”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试错的权利。
当孩子连摔跤的自由都没有时,他们如何学会自己站起来?
二
情绪像气球,憋久了总会炸
很多问题,都源于情绪的问题。
不是我们小时候没有情绪,而是我们小时候到处都是“解压神器”:
被父母训了?田野山地跑几圈,和发小打弹珠打到天黑,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照样嘻嘻哈哈,烦恼全忘光。
而现在的孩子,却少了宣泄的方式,终日困在““情绪牢笼”里。
他们白天关在补习班的教室里,晚上困在写不完的作业堆里。唯一能倾诉的“朋友”是平板电脑里的动画角色。
委屈了不敢哭——妈妈说“要坚强”;生气了不敢闹——爸爸说“不懂事”。
为什么情绪会失控?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长期压抑的情绪会堆积在大脑杏仁核中,像不断充气的气球。当压力超过临界点时,一次小小的摩擦(比如弄丢橡皮)就可能引发崩溃。
更扎心的是,许多家长自己也在焦虑:
“别人家孩子钢琴过了十级,我家这个连坐都坐不住……”
这种焦虑化作无形的压力,最终压在了孩子身上。
三
代际创伤:我们正在重复父母的错误
一位朋友曾发誓:“我绝不像我妈那样对孩子大吼大叫!”
可当她看到孩子磨蹭写作业时,脱口而出的竟是当年母亲骂她的话:“你怎么这么笨!”
她愣住了——我们厌恶父母的教育方式,却不知不觉活成了他们的样子。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代际传递”:
童年缺乏拥抱的孩子,当了父母后也抗拒亲密;
从小被否定的家长,更容易用打击式教育;
甚至我们脱口而出的“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正是儿时最害怕听到的话。
过去的父母不懂心理学,但他们给了我们“解药”——兄弟姐妹的陪伴、田野里的疯跑、邻居家的玩伴。
这些天然的“情绪缓冲带”,让创伤有了愈合的机会。
而现在的孩子呢?独生子女的孤独、电子屏幕的冰冷、竞争压力的早熟……
当创伤无处安放时,心理问题便悄悄滋生。
四
把孩子“还”给童年:三个接地气的建议
●每天留一段“无用时间”
关掉闹钟,扔掉计划表,让孩子发发呆、挖挖沙、追追蝴蝶。
无聊是创造力的土壤——那些蹲在路边观察蜗牛的时光,远比背下一首唐诗更重要。
● 把“别哭了”换成“我陪你”
当孩子哭闹时,试着说:“你很难过对吗?妈妈在这里。”
情绪就像洪水,越堵越泛滥;接纳才是疏通的闸门。
● 全家一起“犯错”
周末和孩子约定:今天不批评彼此。爸爸可以炒糊一盘菜,孩子能穿着反袜子出门。允许不完美,才能打破焦虑的循环。
写在最后:
做孩子的“安全基地”,而非“监工”。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知道——哪怕全世界都觉得你不够好,回家永远有一盏灯为你亮着。”
或许我们无法复刻过去的田野与星空,但至少可以:
少一些“你必须”,多一些“你可以”;
少比较“别人家孩子”,多看见“我的宝贝”;
把焦虑换成信任,把控制换成陪伴。
童年不是为成年做的准备,童年本身就是目的。
与其追问“为什么孩子这么脆弱”,不如问问自己:“我们给了孩子多少做孩子的权利?”
答案,或许就藏在每天的琐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