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桂兰,今年68岁,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庄。我们家以前穷得叮当响,我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回家帮父母干农活。
后来村里搞集体企业,我进了村办厂,靠着勤快手脚攒了些钱,20岁那年嫁到了隔壁镇。丈夫老刘是个老实人,家里虽穷,但他对我好,这一生也算不枉。我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叫刘建国,小女儿叫刘芬。儿子今年40岁,早些年考了个大专,后来在一家外企做管理,算是有了出息。女儿比儿子小四岁,比起读书,她更细心体贴。当年一家人省吃俭用,供她学了护理专业,现在在一家医院做护士。儿女都成家立业后,我和老刘在村里过起了清闲日子。十年前,儿子娶了儿媳小张,两人感情不错,育有一双儿女。孙子今年12岁,孙女10岁。女儿也在城里安了家,外孙今年刚满6岁。儿女们都住在城里,我们老两口平时种点菜、养几只鸡,偶尔去孩子们家小住几天。虽说日子简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说起今年的压岁钱,我心里有点感慨。按照老家的规矩,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但今年我却做了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我只给孙子孙女各1000元,却给外孙包了5000元的大红包。儿媳知道后,不仅没有不满,还很支持我。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孙子孙女跟我们关系一直不错,尤其是孙女,从小就爱黏着我。每次放假来村里,总要跟着我学做饭,帮我收拾院子。孙子则稍微冷淡些,大概是长大了,跟爷爷奶奶没那么亲了。每次来家里,玩一会儿手机就跑到村里的小伙伴家玩去了。孩子们的父母也忙,平时工作多,家里家外的事儿基本由儿媳操持。小张是个明事理的人,平时对我和老刘也挺尊重,我们婆媳关系一直不错。外孙小志却是个特殊的存在。女儿刘芬结婚后,生活过得不太顺心。她丈夫李强是个普通工人,家境一般,没啥存款,结婚时房子还是我们夫妻俩帮忙出的首付。婚后头两年,两人日子过得还算平稳,可没过多久,矛盾就多了。李强性格有些懒散,对家里的事不上心,经常打游戏到深夜。女儿一个人上班、带孩子,忙得团团转,有时候累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我和老刘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去年底,女儿终于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李强不愿意,但也没办法挽回。女儿离婚后,带着外孙搬回了娘家住。我们老两口虽心疼她的遭遇,但也觉得她做得对,毕竟日子是自己的,不能一味忍让。外孙小志乖巧懂事,常常帮我喂鸡、收拾菜园,嘴巴也甜,天天“姥姥”“姥爷”地叫着。每次看到他那双亮晶晶的眼睛,我就更觉得这个孩子不容易。今年过年,我们老两口商量着要给孩子们准备压岁钱。老刘问我:“这回准备给孙子孙女和外孙包多少?”我想了想,说:“孙子孙女各1000吧,外孙5000。”老刘愣了一下:“差这么多?会不会让建国那边不高兴?”我摇摇头:“建国家条件好,孩子们不缺这点钱。可小志不一样,芬芬带着他过日子,压力大,咱们多给点,算是帮衬一下。”老刘想了想,点头同意:“也对,咱们这点退休金,给外孙多点也花得起。”压岁钱准备好后,我特意跟儿媳小张提了一嘴:“今年给孙子孙女略少了些,别介意啊。这些年你们日子过得好,孩子们用钱的地方不多。我想着,芬芬那边日子难一点,得多帮衬些。”儿媳听完,笑着说:“妈,您这话说的,我怎么会介意?孙子孙女不缺钱,您给外孙多点,建国也不会说什么。再说,家里条件好些了,咱就该多照顾照顾芬芬。”儿媳这番话让我心里暖暖的。其实这些年,我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偏心,但小张的话让我明白,她是个懂事理的人,知道家里谁更需要帮助。大年初一那天,我们一家人聚在儿子家吃饭。我给孙子孙女发压岁钱时,两个孩子高兴得直蹦:“谢谢奶奶!”我摸着他们的头,叮嘱道:“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两个孩子乖巧地点点头。等到初三,女儿带着外孙回了娘家。我把早就准备好的5000元红包交到她手上,说:“芬芬,这钱你拿着,给小志买点好吃的,剩下的存起来。”女儿接过红包,眼圈红了:“妈,这太多了,我不能要。”我摆摆手:“傻孩子,妈给外孙的压岁钱,你有什么不能要的?日子再难,也得好好过下去。咱家有爸妈撑着,你别怕。”小志听懂了我俩的对话,搂着我的脖子,甜甜地说:“姥姥,我长大了也会给您压岁钱的!”这一句话,说得我眼眶湿润了。这几天,村里有人听说我们给外孙包了比孙子孙女多好几倍的压岁钱,议论纷纷。有人说我偏心,有人说我不该这么做。但我心里清楚,这不是偏心,而是尽我们老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孙子孙女有父母支撑,不缺吃穿,而外孙和女儿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生活从来不是一碗水端平的,谁更需要帮助,谁更需要关爱,我们心里有数。儿媳的支持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的话让我明白,一个家庭的和睦,不在于表面的公平,而在于每个人心里的理解和包容。我相信,将来有一天,孩子们长大了,都会明白我们老人这份心意。至于村里人的议论,我只当耳旁风,毕竟日子是自己过的,别人的看法不重要。希望新的一年里,女儿和外孙能慢慢走出困境,我们一家人都能平安健康,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