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盛世

听七月讲历史故事 2023-09-12 09:27:02

幼时初识盛唐是从书本里,是从那一首首或是激荡,或是淡雅的诗词里。

渐渐地,读的唐诗多了,便对一首首古诗背后的作者产生了兴趣。

暑假里一部《长安三万里》,带我们领略了盛唐长安的风采,从诗人的视角窥见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

我们还得以了解到了盛唐诗人朋友圈。翻阅唐诗三百首,如同翻看唐代文人朋友圈。

那这些生活在开元盛世(公元713~741年)的诗人之间都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这些诗人都非生于长安,他们之所以千里迢迢投奔而来,一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二是希望能通过自荐获取权贵垂青,从而能获取功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比如李白,30岁初来长安时投靠无门,几番自荐都被拒之门外,最终穷困潦倒不得不离开。

公元735年,李白再次来到长安,这次他遇到了伯乐贺知章,正是因为贺知章还有玉真公主对李白诗词的大加赞赏,玄宗才在天宝元年召见了李白,可惜报国心切的李白,并没有得到玄宗的重用。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的好友孟浩然身上,孟浩然年轻时求仕无门,临近中年却结识了很多朋友。

比如,726年在扬州结识了李白,727年来到长安,科举不中,但却结识了诗佛王维,王维为他作画一幅,从此二人成为了忘年交。

他40岁的时候在长安太学提下了一首诗,一举成名。但却急流勇退,离开了长安,公元735年回襄阳途经江夏,遇到了李白,为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时也圆了李白多年前没能在黄鹤楼墙壁上提诗的遗憾。

公元737年,孟浩然被时任宰相的张九龄招致幕府,但可能因为他多年应举不中,看淡了功名利禄,随后选择隐居。

三年后,曾一同与他参加科举并进士及第的好友王昌龄北归,途经襄阳时来看他,好友相见甚欢,结果海鲜食用过量导致孟浩然旧疾复发一命呜呼,死在了开元年间。

与李白、孟浩然同样多年考场失意的人,还有杜甫和高适。

杜甫生于开元初年,年少时家庭条件十分优越。少年气盛,曾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惜开元年间多次应试不举,倒是对朋友们慷慨解囊,他尤其崇拜李白,一生共写了12首诗送给李白。

高适与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并称边塞四大诗人。

如同电影中描述的一样,他也曾求助岐王、玉真公主,还给大奸臣李林甫写过赞美诗,希望能得到唐玄宗垂青,结果都落了空。直到天宝年间。被睢阳太守举荐,凭借着武艺授予了丘尉之职。

不过他与王之涣还有王昌龄都是好友,公元733年在蓟门与王之涣往来酬谢,后者赠诗一首《九日送别》,这首诗是王之涣留世的六首诗之一。其余五首也广为流传,比如《出塞》、《登鹳雀楼》、《凉州词》。

当然也有科举及第后被授予官职的诗人,比如王昌龄。

公元727年,王昌龄考中进士,被授予官职。早些年在长安,他曾与杜甫、高适、王之涣一起宴游,后来北归去访问好友孟浩然,在这个期间又结识了李白还有岑参。后者写了一首《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可惜后来因才遭妒,被人杀害。

岑参生于开元盛世初期,公元744年考中进士,一生屡次遭贬,但他写的边塞诗别具一格,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下面要介绍两位状元诗人,一位呢是李白的伯乐贺志章,一位呢是山水诗人王维。

贺知章是武则天时代的状元,也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史料记载的状元。他的草书与张旭齐名,晚年时,推荐李白给唐玄宗,称呼李白为谪仙人,后以八十六岁高龄死于天宝初年。

我们学过贺知章很多诗,比如说《咏柳》,比如说《回乡偶书》。他也是唐朝年间官位较高的诗人之一。

王维应该是盛唐时期最受宠爱的诗人了,他不仅长得面如冠玉,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读王维的诗就如同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

王维年少时便名动长安,受到当时权贵的追捧,他17岁时就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千百年来,每当人们身在他乡,望着窗外绚烂的烟火,回想自己亲人时,便会吟诵他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用现在的话说,他的诗不仅有Ins冷淡风,还富有禅意,仔细聆听,就仿佛在听一首清幽委婉的古筝。因此他的诗也被谱成了曲传唱,比如那首《送元二使安西》。

相比起他的《红豆》,这首中国幼童启蒙诗,这诗中悠长的意境,还是需要我们用一生来体会。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带我们重回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灿烂文明,穿越千年时空,梦回盛唐。

0 阅读:48

听七月讲历史故事

简介:喜欢读历史,喜欢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