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一天,时任总政治部主任兼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参加完政治局的会议后,直接和另外几个军区的司令员来到毛主席的书房。毛主席要找他们集体谈话,征求关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意见。
李德生
就在这次集会谈上,毛主席先向大家解释了一下对调的初衷,并第一个问李德生,说他是总政的主任又是北京军区司令员,看看他对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有什么看法。
李德生立即向毛主席表态:服从中央的决定,对这次对调没有任何意见。
李德生这样一说,其他司令员就不好再提意见了。于是,大家都纷纷向毛主席表了态,服从命令。
谈话的第二天,军委便下发了正式通知:李德生与陈锡联对调。要求接到命令后,10天内报到。
左为陈锡联
这天晚上,正在办公室里的陈锡联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李德生打过来的。他在电话中直接对陈锡联说:“首长,我现在压力很大,不知道如何解压。”
陈锡联不知道李德生有何压力,便对他讲,不就是离开北京了嘛,离开那里,同样可以闯一番天地。
那边的李德生表示,他的压力并不是离开北京的问题。并说,如果啥也不想,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接受考验那是别无他讲的。
陈锡联便让李德生给他讲一讲,到底有什么压力,他静静地听着。原来,李德生的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
李德生下基层
第一个压力,在毛主席的这次集体谈话中,他是第一个站起来表态的,也不知道其他将领都是什么意见。他这样一说,其他将领绝对不好意思说什么了,会不会对他李德生有意见。
陈锡联听后,立即对李德生讲:这不用多想,无论谁是第一个表态,都会这样说的。因为,在这种集体谈心的场合,哪一位高级将领都会有这样的敏锐性和大局意识的。
因此,陈锡联让李德生宽心,这件事真的不需要多想,其他将领应该都会理解。如果换成是他们,也会像他一样表态的。
李德生将军
第二个压力,他怕到沈阳军区干不好。李德生对这个军区不太熟悉,他害怕自己干不好,更害怕把本来都在科学轨道上运行的军区各建设,带慢了或是带得战斗力不突出了,无法面对陈锡联。
陈锡联听后,笑了,对李德生讲,他想的这些问题都是多余的。
来到一个新环境里,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陈锡联深知李德生的能力素质,他觉得李德生很快就会带领军区部队生成新的战斗力。
就这样,陈锡联和李德生在对调前,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思想交流,很晚,两个人才挂断了电话。末了,陈锡联深情地对李德生讲:“啥都别想,接受考验。”说完,挂了电话。
陈锡联
那么,李德生在与陈锡联对调前,为何与他进行这么长时间的通话和谈心呢?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二人的战友关系了。两个人都是大别山的子弟。革命战争年代,李德生一直在陈锡联的麾下征战,虽然陈锡联只比李德生大一岁,但李德生一直敬重陈锡联。
而陈锡联也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对李德生多加培养和提拔,一直带着他南征北战,两个人才建立起了深厚的战友情。
这份战友情,李德生是建立在对陈锡联钦佩敬佩的基础上的。而陈锡联则看重李德生身上的打仗特质和优秀品格。
陈锡联推演沙盘
而事实也证明,陈锡联没有看错李德生。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段时间,李德生成就甚至超过了陈锡联,这与他的人品和官德是分不开的。
1999年6月10日,饱受病痛折磨的陈锡联在北京逝世。李德生听闻这个噩耗后,失声痛哭。
他想起了受张国焘排挤时,陈锡联对他的鼓励,想起陈锡联为了救他的命,彻底守护他在身边的日子,更想起了他斗争经验不足,一直是陈锡联在提醒并为他打气的一幕又一幕。
他提笔写了一篇长文《威猛震敌胆,打仗数第一——深切缅怀卓越的军事家陈锡联同志》,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李德生陪同李先念视察
文章中,李德生深情回忆了与陈锡联并肩战斗的点点滴滴。正如他在文章中写得那样:“我为失去陈锡联这样一位老领导、老战友感到无限的惋惜和悲痛,我将永远深深地怀念他。”
而这,就是对战友,对自己的伯乐,自己的老大哥最好的怀念和哀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