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军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发起大规模反攻,并投入大量西方援助的坦克装甲车辆。甚至有乌军将领宣称,攻势将采取“二战德军的进攻战术”。
然而这次大攻势却变成了“送人头”,乌军的大批“豹2”和“布雷德利”战车被打成废铁。曾经辉煌的“德式战术”或“闪电战”真的过时了吗?
双方战术仍充满“二战色彩”早在一个月前,乌军将领克里沃诺斯就宣称,乌克兰武装部队在新的攻势中应使用“二战德国国防军战术”。很明显,乌军近日的打法确实充满了“德国味道”。
二战期间,德军典型的进攻战法即“闪电战”乃是大量使用坦克,以装甲师为尖刀突破敌方防御,然后继续冲入纵深,追击并合围溃败的敌方兵团。乌军也是如此,以大规模坦克装甲车辆攻击俄军阵地,不管对方是否设防,试图以压倒性的装甲力量打破俄军防线。
事实上,俄军似乎也在“用新型武器重复二战的战术”。地面靠坦克,火力靠大炮,空中靠近地支援,几乎就是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的重演。只不过,坦克变从T-34变成了T-72,火箭炮从“喀秋莎”变成了“冰雹”,反坦克炮变成了反坦克导弹,近地支援飞机从伊尔-2变成了卡-52,同时阵地前沿依然布满了大量地雷。
在双方都效仿二战打法的同时,“效仿德军”的乌军损失惨重,“效仿苏军”的俄军伤亡却很小,俄军官方消息甚至称“乌军伤亡比俄军高出一个数量级”。
额外说一句,尽管“二战战术”听上去有些过时,但在现代战场仍然很有参考意义。笔者看来,尤其是双方都不具备“绝对制空权”的时候,地面战争的很多细节其实与二战相差并不是很大。
德式战术变成“送人头”在扎波罗热以东的奥里霍夫和大诺沃西尔卡,是乌军反攻的重点。从地图来看,乌克兰进攻目的明显是为了切断俄军沿海走廊,并且从南边反攻巴赫穆特。
乌军投入了十几个旅的庞大兵力,并且配有不少西方的“豹-2”坦克和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按照“德式战术”的思路,乌军将使用装甲集团寻找俄军防线薄弱点,随后以大批坦克突入俄军纵深,从而发展为“决定性胜利”。
据俄方官员的说法,乌克兰在奥里霍夫方向就集中了六百辆坦克,虽然这个说法可能夸大,但乌军装甲力量的规模无疑是空前的。据俄罗斯专家米哈伊尔·托克马科夫在TOPCOR网站的说法,乌军在奥里霍夫投入的坦克和步兵战车比例高达1比1,而不是通常的1比3,很明显效仿了古德里安和曼施泰因的风格——以高密度的坦克进攻打破防线。
但是,乌军大规模装甲部队却在俄军阵地前碰了个“头破血流”。6月8日的战斗中,乌军第47机械化旅的“豹-2”坦克在进攻一开始就陷入了雷区,进退不得,然后遭到俄军直升机和反坦克导弹的痛击,用视频方式给全世界展示了一大堆“豹-2”和“布雷德利”的残骸。
不仅如此,乌军的炮兵也打得很被动。此前表现出色的“海马斯”火箭炮,此战中被当作支援炮火,打击俄军前沿防御工事。然而,价格高昂的高精度火箭弹干这事好比“大炮打蚊子”,效率非常低下,白白浪费了大量弹药。此外,乌军的榴弹炮阵地、弹药库也不断遭到俄军“柳叶刀”无人机的猎杀,严重降低了乌军的炮火支援效力。
总得来说,乌军在空中和炮火支援方面,遭到俄军的全方位压制。“豹-2”坦克在雷区“送人头”的结果,几乎是一开始就注定的。
乌克兰并没有搞清楚德军的真正优势事实上,古德里安在二战时期发明的“闪电战”,从硬件角度看并不是单纯依靠坦克,更关键的物质基础是火力支援,包括炮火支援和空中支援。
德军坦克部队在苏德战争初期的势如破竹,强大的空军和炮兵都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角度看,火炮和飞机的数量优势,甚至比坦克数量更重要。
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投入的坦克仅3000多辆,却主动进攻拥有1万多辆坦克的苏军,背后的逻辑就是德军炮火支援更强大,直到1942年德军的炮弹消耗量仍然是苏军的2-3倍以上。当时苏联战场损失的多数坦克,几乎都是德军火炮和飞机造成的,而不是性能不如T-34的德军坦克。
同样道理,苏军在1941年和1942年的一连串战败,原因也不是坦克或武器装备不足,支援火力不足的更致命(也包括后勤保障不利),尤其是炮兵支援不利(甚至拥有火炮数量优势,却没有足够炮弹),再加上空军支援的不利。因此,苏军经常在坦克占据数量优势(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1942年哈尔科夫战役、勒热夫战役等等)的情况下,被德军击败。
1943年德军在库尔斯克的战败,也是类似原因。随着苏军弥补了弱点,德军失去了火炮和空中支援的优势,就再也无法重现“闪电战”的辉煌(尽管坦克性能首次具备优势)。所以,即使是莫德尔和曼施泰因,仅仅依靠坦克的密集冲击,也只能以失败收场。
由此可见,德军真正的优势在于战争初期的“兵种协同”,“坦克集群冲击”只不过是表面现象。但是,“兵种协同”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必须配备大量的炮兵和空中支援,弹药供应充足是最基本要求。很明显,乌克兰的这次攻势并不具备这些东西。
无论是火炮还是空中支援,优势都在俄军一方。乌克兰的战斗机和直升机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战场无人机已经被俄军在数量上压倒(例如俄军第291团无人机在战斗中损耗严重,但两三个小时能得到补充)。至于火炮,乌军虽然依靠西方技术在精确打击方面曾经占据优势,但是俄军逐步适应了这一点,并且找到了无人机等反制措施。更重要的是,俄军在炮火数量上一直占据优势,乌军的炮弹供应都是问题(西方支援的火炮口径都不兼容)。
所以,乌军以为使用“坦克集群冲击”就是效仿了二战德军,结果就是没变成“1941年和1942年的德军”,直接沦为了“1943年后的德军”。乌军发起的这一次大攻势,怎么看都越来越像是库尔斯克会战。
不过,乌军的攻势至今仍然在继续,乌方仍然宣称“坦克在不断推进”,甚至“正在接近巴赫穆特郊区”。未来战况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认为,后续的关键要看俄军是否有足够的预备队。否则,“库尔斯克会战”也会变成“哈尔科夫会战”,那就真成双方比烂了。(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