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作为一部民间的神话小说,其中有着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
除了神仙之间混乱的实力体系之外,最令人费解的当属伯邑考受封"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而大名鼎鼎的西伯侯姬昌,也是在这场大战的时间线中去世的,却没有自己的神位。
也就是说,伯邑考这位被做成肉饼的贵公子,既未参与伐纣大战,也不曾显露神通,结果却一跃超越自己的父亲,成为了统御星宿、辅佐玉帝的四御之一。
这场看似荒诞的封神背后,其实隐藏着《封神演义》最深邃的隐喻。
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慢慢说清楚。
伯邑考最让人同情的地方,就是他割肉救父的惨剧。
为了让被幽禁的父亲回西岐,他不仅献上了很多宝物,还搭上了自己的命。
而西伯侯姬昌也没有浪费儿子的好意,用“食子肉”的方式进行了终极自污,最终成功回到了家乡,拉开了灭商的序幕。
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段故事是对殷商活人献祭制度的文学投射。
在作者的叙事中,伯邑考的死亡被赋予三重政治价值。
通过现在的历史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所谓的商纣王,并没有那么不堪,他顶多也就是个穷兵黩武的人。
所谓的酒池肉林,不过是传说。
但是在《封神榜》小说中,对纣王的丑化却是做到了极致,什么杀妻杀子,草菅人命,设立虿盆和炮烙虐杀大臣。
而将本是来求情的伯邑考杀死,并逼着姬昌食子肉,更是他暴虐形象的顶峰。
在此之后,纣王的形象万劫不复,被万民唾弃。
周朝以礼教治天下,讲的就是仁德。
所以伯邑考拼死入朝歌,以自身的肉供父亲食用,这不就是最为标准的孝道吗?
所谓百善孝为先,在这方面做到极致的伯邑考,自然会成为周室仁德的一杆大旗,为万民称颂。
完成武王伐纣的合法性奠基通过伯邑考的死,小说作者塑造了商纣王极致的恶与周室极致的善。
一善一恶既然有了对比,那么自然,接下来的舆论走向就成了必然。
在帝国时代,以臣弑君是重罪。但是在伯邑考被虐杀后,武王伐纣便成为了一场有道伐无道的战争。
在“天命论”的支持下,一切都合理合法了。
可以这么说,虽然伯邑考确实没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勋,但是他却用自己的死,拉开了天下人兴周灭商的序幕。
在讲究“名不正而言不顺”的中国,什么事情都不如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来得重要。
所以,伯邑考才是武王伐纣的首功之臣。当他的鲜血渗入朝歌的土地时,他已从肉体凡胎升华为反抗意识的图腾。
不过,如果你要是认为伯邑考封神的原因只有这些的话,那就把这部小说想简单了。
实际上,《封神榜》这部小说在神仙打架的背后,还隐藏着官员与世俗王权之间永恒的制衡法则。
在元始天尊签押封神榜时,看似为战死之人寻找香火供奉,但实际上却是为了构建新的天人秩序构建法则,其中有一项关键制度设计,那就是神权对王权的反控制。
我们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不难看出一个问题:在封神之前,其实神的体系和王权社会没有什么关系。
人间的王可能会敬神,但是不会对神俯首帖耳。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封神榜》中纣王的几个瞬间看出来:他在祭祀女娲娘娘的时候,会因为塑像比较好看,而直接给神写下一首词语轻佻的小诗;
当云中子说他宫内妖气冲天、并且进献宝剑的时候,他会仅仅因为妲己不舒服,而将神剑扔掉。
而对于那些帮助自己的截教大神,他也没有表现出多少的尊敬,甚至当他们是臣子。
而神仙们之所以会掀起灭商之战,其实就在于打击纣王,树立自己在王权社会的威望。
而封神榜上的人,都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他们往往和活着的人有着亲属关系。
于是在武王灭商之后,敬神便和敬祖画上了等号。也就是说从那之后,神就和人建立了直接联系。
从此后,神就可以通过与王权社会的血脉纽带,达成对王权的制约,甚至是反控制。
那么,这种反控制,和伯邑考的封神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关系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伯邑考所代表的紫微垣,在战国时期就被视作是"天帝之座",而北斗七星中的"北极五星"在汉代演变为帝王本命星。
而宋代的道士们,更是将紫微大帝列为四御之首,掌管经纬星辰与人间祸福。
这个神职的设立绝非偶然,因为他代表了人间帝王在神灵眼中的地位。
换句话说,它就是中国古代"君权神授"理论,在天庭的镜像投射。
在洛阳出土的北宋墓室壁画中,紫微大帝身着十二章纹衮服,手持玉圭立于北斗车辇之上。
他脚下跪拜的不仅是二十八宿,还有象征人间势力的青龙白虎,可见其地位之崇高。
但是,紫微大帝虽然统御万星,却要辅佐于玉帝,正如人间帝王虽自称天子,但却要敬天法祖。
但是同时,伯邑考作为人间帝王周武王的大哥,他作为天命的化身,自然也要承担照顾人间的职责。
而他的喜怒哀乐,也会通过二十八星宿和人间的气候来表现。
而这一点,也与儒家神学中的“天人感应”相合。
说到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伯邑考的重要之处了。
当姜子牙完成封神时,看似是完成了神权对世俗的收编,但其实也在神仙中留了口子。
紫微大帝这位人间帝王的星辰化身,会在天庭代表人世间的利益,同时也要用神权来制约人间暴君。
这种双重身份的展现,其实正如儒家思想与帝王的统治一样,是中华文明权力制衡思想最精妙的体现。
现在我们清楚了,小说作者给伯邑考如此高身份的原因。
此人既是传统道德的载体,又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所以才会在没有战功的情况下,达到了如此崇高的位置。
但是,作者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呢?
其原因就是四个字:以古比今。
有一种思想认为,《封神榜》的作者许仲琳,在创作时参考了明朝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力架构。
紫微大帝看似被困在"北极驱邪院"的神仙衙门里,轻易连门都不出,但实际上却位高权重。
这种设定,就像嘉靖皇帝一样,虽居深宫,却通过司礼监的票拟和批红来掌控朝局。
那些需要他盖章的天条文书,自然就相当于内阁呈递的奏章了。
许仲琳是用一部小说,写出了明朝政治生活中的千姿百态。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点,就是《封神榜》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想象成分,并非完全按照历史事实或者现实逻辑来进行创作。
而且,他的作品里,也必然融合了作者本人的价值观。
因此,在解读这类作品时,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开放心态,既要看到其背后可能蕴含的文化意义,也要意识到它作为小说所必然涉及的虚构性。
通过对伯邑考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都存在着一套复杂而又微妙的规则体系。
正是在它们彼此交织的影响,才会有如今这个既循规蹈矩、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